徐剑

     写于2001年4月18日

 

               

浅说课堂教学的多余度

                                      

    

 

    “多余度”原是信息论上一个概念,反映了信源糸统中含有无益成分的程度。课堂教学的多余度是指教学内容、课堂语言的冗余程度,也指教学媒体和方法过多使用程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余度,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合理恰当,课堂语言精练适当,媒体和方法使用得当。

    一、把握教学内容的多余度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如果只考虑教师和学生两大因素,这从理论上讲,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等于学生的输入的信息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多样的干扰,信息传递时或多或少有些损失,因此教师输出的信息量适当大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即要保持一定的教学内容的多余度,才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 教学 内容多余度可用公式表示: R=1 — A/B  这里 R 是多余度, A 是教师发送的信息量, B 是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因教学过程中有噪音干扰,必须要 A>B ,由调查分析得出, R 应在 0 到 0.3 之间,即教师发送的信息量应是学生接受的 1 到 1.4 倍,保持这个比例,就能使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达到匹配状态。一般经验丰富的教师,总能把多余度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或是适量重复某些重要内容,或是对学生有生疏的概念作必要的解释。正因为合理控制了教学内容的多余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授处于“共振”状态,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即教学内容多余度 R 不是过小就是过大。 R 过小主要是教师发送的信息量太少,学生接受有余。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少而精”,对重点内容,一言以概之,不作必要的强化,使某些学习内容成了学生的“黑洞信息”,造成学生“吃不了”。另一种情况是出现过多的“空壳信息”,即对有些内容强化太多,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信息。如数学课上,学生已经熟知了某些概念、法则、公式,教师还在反反复复讲个不停。而教学内容多余度 R 过大主要是由教师发送了过多的“含熵信息”引起的,如课堂上教师过多补充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使学生在大量陌生的信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同样造成学生“吃不了”,没有任何教学效果。一位自然教师教学“导体,绝缘体”,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这一节课只要让学生能大致区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就够了。而他却认为课本内容太少、太简单,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内容。连续用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流过已知导体、绝缘体情况,并以电灯发亮程度推测导电的难易,当经过绝缘体因电流弱看不到电灯光时告诉学生用提高电压方式,试试灯泡发出微光,然后大讲电压、电流、电阻的原理,使学生信服绝缘体导电之难,试想,对小学四级年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能接受得了吗?这样,不该补充的地方也去补充,不该做的实验也去做,把学生弄得昏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茫然不知所措。正如课后一位学生所说的:“什么是绝缘体,老师不讲我倒明白,给老师一讲,我反而糊涂了。”这节课做的复杂实验和电压、电流、电阻原理的教学完全是多余的。当然,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避免学习枯燥,适当提高一些背景资料,增补一些课外内容,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把握好内容的多余度。 如何使教学内容的多余度控制在最好范围内呢?首先、教师要掌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能接受的信息量和教师发送的信息量,使二者形成合理的比例,如某节课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掌握 10 个比特的信息,则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至少要有 10 个比特,但最多不能超过 14 个比特。其次、要抓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容要适当强化,强化的次数应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而定,不宜过多;难点内容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减少“黑洞信息”,增加“饱含信息”。第三、课堂教学要把握好教材,依纲据本,不得随意增补课外内容,否则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含熵信息”,使教学超过学生的发展水平,形成很高的多余度,得不偿失。

    二、 注意课堂语言的多余度

    前面已说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教师上课是通过课堂语言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课堂语言主要有教学口语、书面语言、教师体态语言等,它们都可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但并不是所有课堂语言都在传递信息,有些语言是多余的,我们用多余度来表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语言或符号的冗余程度,对一定的语言符号来说,多余度越小,则它所含信息量就越大,反之则小。如某词语的多余度是 0 ,则它饱含信息;若多余度为 100% ,则它不含任何信息。有一则古代制鼓词:“紧紧蒙鼓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后来被一位教书先生删成:“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传递同一等量的信息,前者用了 20 个字,后者只用了 8 个字,被删掉的 12 个字就有 100% 的多余度,,后者的 8 个字其多余度便是 0 ,饱含前者的全部信息。

    课堂教学中,为了保持教学信息流的畅通,让学生接收到最丰富最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必须要注意课堂语言的多余度。

    (一)注意教学口语的多余度。

    教学口语的多余度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如说话噜苏,多余度就大,信息传递的效率就高。这就要口语精练,但不是说越精练越好,因为在实际信息传递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只有保持适当的教学口语多余度,可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对此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缩语”少用 。所谓“缩语”是指过分紧缩的口语,如一位数学教师教学“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只向学生说“同扩”“同缩”“同倍数”“商不变”十个字,不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对于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学生无法理解。这样一味求精,苛求过低的多余度,怎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呢?所以语言精练要适度。

    第二,长话短说。 教学口语的多余度过小不行,过大也不行。讲课用长句子就有可能造成多余度过大,因为长句子语法复杂、修饰语较多、形容词过长,学生不容易听明白。心理语言学家克雷奇指出:“语法复杂的句子比语法不太复杂的句子,理解起来要花较多的时间”(《心理学纲要》)。如果教材上有长句子,教师就要设法把它简化、分层次讲述,将复杂的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讲明说透。

    第三,费话不讲 。费话是指不含信息或对教学没有价值的空话,如颠三倒四的罗嗦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以及无需重复的“车轱辘”话,课堂上讲了费话,势必多余度过大,坏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费话坚决不能讲。

    (二)注意书面语言的多余度。

    课堂上教师要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是扳书,通过扳书同样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也要控制好书面语言的多余度。如多余度过大,即扳书太多,尽管写了满黑板,学生从中受到的有效信息却很少;反之多余度太小,过分苛求简约,该写的不写,或只写几个字,使黑板起不到应有的传递信息的作用。要使扳书有适当的多余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不能过分简约,又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书写,唯有恰到好处、才能最大限度地传出教学信息。

    (三)注意体态语言的多余度 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特定身体态势。课堂上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必须掌握它的最佳多余度,太大太小都不行。如教师手势用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减少教师口语重复,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但如果手势使用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不停地指手划脚,动作本身就会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仅是手势、其他体态语言也要掌握分寸、使用恰当,保持最好的多余度,从而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三、控制媒体使用的多余度     

    教学媒体是贮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学媒体可分为两类: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一般说来使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要好。因为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往往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 。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有什么用呢?因此使用多少媒体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媒体的多余度是指对某类媒体滥用程度。现代媒体主要是电教媒体,目前电教媒体已经普及,一些教师过分看重电教媒体的作用,而轻视传统媒体的使用,于是,电教媒体使用有余,传统媒体使用不足,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非常严重,突出表现以下倾向:

     1 、仅靠电教媒体,该讲的不讲 。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电教的特点,课堂上电教媒体使用种类多,展播的次数多,变换频繁,而对本身的语言媒体不能利用, 对 某些教学内容该讲的不讲解,该分析的不分析。一位历史教师教学《二万五千里长征》,新课开始就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录像和《长征组歌》的录音,接着用投影仪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结合图形、教师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讲了一下红军的出发、经过和会师地点,最后剩下 10 分钟的时间,教师又打开录音机播放毛泽东对长征的评价。从表面上看,这节课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认真,但课后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应具有的能力均未达到《大纲》的要求。为什么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教师仅依靠电教媒体,对于教学内容讲得太少,特别是对红军长征的原因、历史意义缺乏必要的讲解分析,学生尽管看了录像、听了录音,而并没有把握住学习的重点,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能掌握,能力也没提高,同时也没有接受什么思想教育。可见课堂上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电教媒体,都离不开教师本身的语言媒体的作用。否则滥用电教媒体,该讲的不讲,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有害于教学。

    2 、依赖“带电作业”, 该写的不写 。 课堂上该写的东西,即指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黑板是用得最多的传统媒体。良好的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重点按一定的形式有系统有条理地显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有的教师用上电教媒体,全部进行“带电作业”,忽视了板书,该写的不写了,甚至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写一个字。“带电作业”手段无论多么先进,都不能完全取代板书。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特性,如随时可用程度高,可以补充电教媒体的不足,教师即使“带电作业”,也不能丢掉板书,该写的还要写。

     3 、追求媒体档次, 该用的不用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媒体档次,认为使用的媒体越高档越好,本来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挂图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硬要制成昂贵的幻灯片;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录像带;本来可以用小黑板抄写的习题也制成了电脑软件,这样既消耗了材料、人力,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当然不可否认电教媒体优势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学媒体,但这并不等于说,电教媒体可以代替一切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媒体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和变革,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媒体后都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既使今天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也不能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仍然有用。只有多种媒体并存,各自发挥特长,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必须看到,与“带电”媒体相比,传统教学媒体使用方便,成本代价低。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的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可见选择电教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如上电教课,黑板、实物、标本、表格、图表等这些价格较低的传统媒体还是要用的,该用的一定要用。 我们必须还要看到另一种极端情况,即电教媒体使用不够,而传统媒体使用有余,不是吗?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怕麻烦,很少使用电教媒体,仍然是“黑板加课本”,这样只用一两件传统媒体显然是不能传递更多的教学信息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的。我们说控制媒体使用的多余度,就是不要过多使用一类媒体,但也不能过分少用另一类媒体,必须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按一比一的比例组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 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电化教学的课堂,如果正常用的传统媒体是黑板和课本,仅选择电教媒体,以一、二件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三、四件以上电教媒体,教学效果就不行了。

     四、降低授课方法的多余度

    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分为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两大类。俗话说“做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效率很低,主要是授课方法不当造成的,即由某些授课方法的多余度过大引起的,表现在课堂上过多使用传统授课方法,如讲授过甚,提问过滥,练习过多,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三座山”:

    1 、“讲授如山” 。讲授法是一种主要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常常过多使用。有些教师唯恐讲之不周,授之不详,于是课文讲析过细,细大不捐;例题讲解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那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和消化的时间。教师“讲授如山”,学生吸收不了,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率?

    2 、“问答如山” 。提问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授课方法,必须控制好使用的多余度,否则,满堂问就是满堂灌。有的教师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搞“问答式分析”,按课文的思想内容或根据例题的条件和结论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思考,随问随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名为“启发教学”,实为“满堂提灌”,取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岂能不低?

    3 、“练习如山” 。练习过多,也是当前不少课堂教学的通病。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竟要学生做 50 道题,学生课堂上没练完,只好课后接着做,草稿纸写了一大堆。过多的练习,并不是强化训练,因为练习多了,所练的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是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这种缺乏明确目的而盲目的大量练习,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要推翻课堂教学的“三座山”,关键是要去降低传统方法使用的多余度。为此教师要做到三点:第一,讲授有“度”,这个“度”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以此确定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多作点拨和提示;要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作一些现成结论。第二,提问有“度”,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要做到“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间,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当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第三,练习有“度”,要把握一个“精”字,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进行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应是灵活多样,变中求活,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此外、在降低练习多余度的同时,必须控制好练习的广度、深度、坡度。练习时既要让学生见多识广,又不能搞“题海战术”;既要使学生训练有一定深度,又不能搞“难题攻关”。特别练习的坡度更要适当,如坡度过小,学生“坐着吞桃子”,或是机械重复的训练,仍然消除不了过大的多余度;反之坡度太大,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更是没效果。只有进行带有一定坡度的训练,让学生“跳一跳、去摘桃子”,学会将新知识迁移到不同问题情境中去,练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要降低授课方法的多余度,只是针对传统方法而言的。而现代教学方法使用不但不多余,还用得太少,即“旧法有余,新法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尽量多采用现代教学 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尝试法”等。因为这些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练习——让学生设计;学法——让学生归纳”。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掌握一定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