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

 
                     

                              



   自卑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一般是指个人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过分自卑则属于性格上的缺点。据专家调查,在我国有12.3%青少年具有过分自卑感,其中有5.6%青少年非常严重,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拨。因此,开展儿童自卑感的研究,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过分自卑的心理 状态,应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自卑感的表现
    自卑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总是通过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儿童的过分自卑有下列几种表现类型:
    1、心灰意冷型。具有这种自卑感的儿童,常对自己的素质、能力评价过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形成了“自卑情结”。如有的儿童学习能力差一点,平时反应慢一点,就认为自己天生愚笨,特别是学习后进生,考试成绩不好,总觉得别人蔑视自己,有较强的心理压力,经常表现为自我轻视、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
    2、狂热表现型。由于刺激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专注于狂热的自我表现,突出一种“优越情结”。如有的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处处显出凌驾于他人之上,心想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尽力地表现表现,让人家知道我是何等人物!又如一个学生个子矮,他总是踮起脚尖来走路,挺直胸部,表现 出趾高气扬的样子。
    3、多疑善感型。这种儿童具有“过敏情结”,做事情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行为畏缩,对事物反应极为敏感,疑忌心理较重,明明是自己胸怀不够坦荡,却总怀疑他人在背后捣鬼,说自己的坏话。
    4、孤独怪僻型。这种儿童具有“孤独情结”,性格怪僻,孤立离群,不愿与人交往,害怕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同时别的儿童也不愿接触他,他始终处于孤立的地位,没有人际交往的空间。
    过分自卑远不止上述四种类型,实际情况中有不少儿童往往不单纯表现 为某一类型。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非常时期”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自卑倾向的情绪波动更为复杂,如当一帆风顺时,他们很容易过分自信,自 命清高,表现为“狂热型”;当遇到挫折时又容易悲观失望,垂头丧气,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表现为“心灰意冷型”。  
    二、自卑感的成因
    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方面看,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而自我暗示往往是由生理问题或心理问题引起的。
    1、由生理问题引起的自我暗示。一些儿童对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容易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产生自卑感。他们常怀疑别人耻笑自己或者个子矮小,或者身体过胖,或者五官不正,或者身体有残,精神压力重重,抑制了自己天性,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还有个别儿童缺乏必要的生理知识,对突发的生理现象自我暗示,引起自卑感。如一位六年级的男生,身体进入青春发育期,开始了性的发育和性的成熟。一天夜里,突然遗精了,他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自己这是流氓行为,怕别人知道笑话,产生内疚和自卑,于是到了学校,上课和活动老是不专心,见到人躲躲闪闪,不合群。
    2、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我暗示。引起自我暗示的心理问题很多,我们举其中的几种:一是智力问题。一些儿童往往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消极暗示,如学习后进生,由于学习努力不够或其它原因,无出色学业成绩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二是性格问题,即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人的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过分自卑的儿童绝大多数属于内倾型性格,表现 为谨慎、孤独、反应慢、适应环境困难,他们中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认为“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无法改”。三是挫折问题。儿童遇到挫折,容易引起自我暗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仿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认为自己都不行,处处不如别人。如体育课上练习跳高,一个学生老是跳不好,别的学生跳得都比他高,他产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样心理暗示下,他的跳高成绩一直上不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四是心理创伤问题。常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话对个别儿童也是适用的。如果一个儿童过去曾受过打击,并留下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触及了这个“伤疤”,就会引起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自卑感。曾有心理学家调查过,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容易形成强烈的自卑感,通常比一般儿童多四、五倍。
    从产生自卑心理的外因看,主要有三大因素:
    第一是家庭因素。有人曾对某校4个班中的7位是养子或是随嫁儿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他们都有较一般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之所以有自卑,一方面是养子父母对养子的关系缺乏自信,不能安心地承担养育的责任;另一方面当孩子知道是养子时,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猜疑别人背后说他的父母不是亲生的,由此产生自卑感。
    第二是学校因素。如某些“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学校造成的,或者老师批评过多,让他失去了自信;或者常有同学讥笑他,让他孤立离群;或者在学校里受到其他方面打击,让他心灰意冷。
    第三是社会交往因素。一些儿童在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中,遇到了交往挫折,如受到大人训诉,或被人欺骗等,孩子对此难以忍受,产生自卑倾向,并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尤其是出现了不良后果更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进一步深入内心,不断膨大,以致儿童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三、自卑感的克服
    自卑感人人都有,保持适度的轻微的自卑感对人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成为儿童努力奋进的动力。如一个学生一段时间对数学不感兴趣,怕学数学,在涉及到一些数学问题时,他便噤若寒蝉,认为很多人数学学得都不错,唯独我不行呢?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但这种自卑心理只要不过分,又会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因为一旦他了解到没有学好数学的不止他一个,而且数学完全可以学好时,这位学生会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但是过分的自卑却属于性格上的缺陷,是变态或畸形心理的表现,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是不利的,甚至产生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儿童不宜有过分自卑的心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消除过分自卑感。对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增长知识”为起点。
    “知识是克服自卑的武器。”专家指出:儿童的过分自卑感往往与他们知识贫乏有关。当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时,他们的知识、能力会出现较大的反差,一些掌握知识不多的儿童,感到别人的知识都比我多,从而自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体验在较长时间内伴随他,便会强化为严重的自卑感。学习后进生也是认为自己知识掌握没有别人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帮助儿童克服过分自卑感,必须以“增长知识”为起点,有意识、有计划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对学习后进生还要补足少学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二)以“适宜目标”为准点。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对有过分自卑感孩子的要求不应过高,要有“适宜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准点。因为儿童的能力有大有小,一定要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后进孩子来说,更要适当降低要求,可以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此外,假如孩子达不到你所期望的要求时,如论如何不能说他“笨”或“不是学习的料”等难听的话,否则会人为地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
    (三)以“树立自信”为重点。 
     帮助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转化学习后进生,必须 以“树立自信”为重点。如对于具有严重自卑感的后进生,教师不要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打“×”, “×” 打多了,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心理伤害。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的秘诀就在于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对四年级以下的儿童,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是不及格,他让学生反复做几遍,使学生自信:作业只会越做越好。显然,这样的教育方法好就好在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帮助儿童“树立自信”,还可以采用下列办法:
    1、表扬鼓励法。当孩子在某个方面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称赞他“你真聪明”;当儿童受到挫折时,教师和家长应该体谅他的心情,帮助分析其受挫折原因,明确努力的方向,并鼓励他:“你会克服困难的,以后一定行”。这种有意识地用语言为孩子打气,显然可以“树立自信”,尤其是对“心灰意冷型”孩子,更能有效消除他们过重的自卑感。
    2、改变形象法。有些“孤独怪僻型”的孩子,心理上严重自卑,通常怕说话,走路也没有精神。于是可以从锻炼他说话、强化走路姿势入手,然后再要求他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事实证明,通过改变形象,便能提高这类孩子的自信心,改变心态,去除过分的自卑感。
   3、白日做梦法。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白日做梦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智力活动,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有人曾对前撑杆跳高冠军约翰·尤尔塞斯调查,发现他每次赛前都要做“白日梦”,梦想自己赢得了胜利。在梦中,他会把怎样成功地越过横杆的技术细节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过电影,使一些技术细节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助于他比赛时的临场发挥。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儿童克服过重自卑感。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接受困难挑战,是有一定的效果。
    4、突出优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显示缺点,而舍其优点,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即使身体残疾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当孩子有自卑心理时,教师和家长要多多列举他的优点,少提缺点。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也可以让他用自己的优点去与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从而消除强烈的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
    5、储蓄成功法。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之上的。要想消除孩子自卑心理,就要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这就需要给儿童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并给他建立成功档案,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要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便能使儿童建立自信,努力去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周宏、高长梅、白昆荣主编的《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2、叶水涛、何国明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彭立荣著的《家庭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