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陪”

  徐剑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子女教育,不少家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陪太子读书”,但效果不怎么样。为此,本文将简单探讨家教中“三陪”问题,即如何把握一个度,陪孩子读书,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做事。

   “陪读”——不可多。

     “陪太子读书”,这是目前家长抓子女学习的一种常用方式。孩子在家只要是读书、做作业,家长就来陪着。其实,过多的“陪读”,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至少有下列三大弊端:

    (一)增加孩子依赖性,不利于独立精神的培养。孩子不会读书,家长领念一句,孩子就跟读一句;孩子做作业,不管对不对,家长总是逐题检查;如果作业较多,家长还会亲自替孩子做题目;不耐烦的时候,更会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增加孩子作业依赖性,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主体独立精神的培养。

    (二)增加孩子懒惰性,不利于坚强意志的培养。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更是一个意志锻炼的过程。在“陪读”的情况下,孩子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向家长求援,不想自己主动克服,怎能锻炼孩子的意志?特别是作业上稍微有点难题目,孩子就懒得动脑筋,不愿多思考,总想家长帮助解决,这样谈何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精神?时间一长,孩子就容易出现学习懒惰成性,意志薄弱,有害于成长和发展。

    (三)增加孩子学习疲劳,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由于家长过多的“陪读”,孩子形成依赖性和懒惰性,自学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实践中经常发现,长期“陪读”的孩子做一些“自学研究”类家庭作业,离开了家长就无法完成,正是他们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其次、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增多时间,“陪太子读书”,结果造成孩子学习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降低了学习能力。再次、在大量“陪读”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是被动学习,缺乏自己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往往人坐在书桌前,而目光呆滞,心不在焉,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饱和状态”,即孩子的大脑处于饱和状态,失去了学习兴奋点。孩子在“饱和状态”下学习,非常厌倦,家长不管怎么陪伴强化,是无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

    实践中也发现,过多“陪读”确实存在许多弊端,阻碍孩子学习进步。有的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在家做功课,都有家长陪着,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甚至还变成了“学困生”。专家研究指出:家长抓孩子学习,不宜过多“陪读”,而应多进行“导读”。如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形成主动学习的自学性;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要多启发孩子,开动脑筋,寻找正确的解题途径,而不应越俎代庖,直接替孩子解决困难,等等。当然“陪读”也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要帮助孩子真正把学习搞好,在方法上只能用“导读”,而不是用过多的时间“陪太子读书”。

    “陪玩”——不可少。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陪读”较多,而“陪玩”却很少,甚至有的家长还反对孩子玩耍。其实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曾写道:“孩子的工作就是玩耍。”他认为,玩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活动。没有玩耍,孩儿的身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难以成长和成熟。我国专家也研究指出,玩耍不仅有助于孩子控制和发展身体运动,更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譬如跑、跳、爬等玩耍,既有助于身体精细动作技能发展,又能促进手脑协调,发展感知觉;再如玩玩滑板、转转圆筒,便能改善孩子前庭平衡功能,对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改善大有好处;即使拍皮球玩耍,也能增加孩子大脑敏锐程度,起到训练大脑统合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游戏玩耍,不仅能使孩子增加知识,还能发展他们的语音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抽象逻辑能力等等。此外玩耍还可以培养孩子情感、性格和意志,尤其是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做游戏,能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玩耍认识不到它的作用,都不愿意让孩子多玩,双休日、节假日、暑寒假,一些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各种训练班,去学习几个“特长”。当然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不是不可以,但培养特长也要适可而行,不能在几天里急于求成。假期是孩子的假期,安排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第一位应是让孩子玩好。玩好假期对孩子学习和成长比起参加专项训练班效果不会差,甚至还要好。否则根据家长意愿逼孩子学这学那,孩子没有时间玩耍,感到假期不愉快,结果适得其反,说不定还会影响到学校的课程学习和生活。

    当然孩子玩耍也要有选择、有节制、有意义,要是“瞎玩”、“贪玩”也是没有好处的,这就要靠家长指导。要指导家长就要陪孩子玩耍。家长可以利用校外时间陪孩子进行下列几种玩耍方式:

    1 、运动型。即家长同孩子蹦、跳、追逐、打闹等,这是最常见的玩耍活动。运动型玩耍对肌肉、骨骼、手眼及四肢协调均有好处,能促进身体各器官包括脑在内的全面发育。

    2 、游戏型。鲁迅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正当行为”。游戏范围很广,说的、听的、唱的、猜的、演的等等都可以做。孩子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情况下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既丰富了知识,又启迪了孩子的智慧,还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格。

    3 、玩游型。根据孩子都喜欢户外、野外生活的特点,家长可利用双体日、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一游   。或去城市,玩公园、动物园,   参观博物馆及各种展览,会给孩子增加不少知识;或到郊野农村,让孩子奔跑玩耍,呼吸新鲜空气;或游名山大川,让孩子观察评说,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出去玩游对孩子的身体、知识、品行都有较好的影响。

    4 、智力型。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如家长同孩子下棋、打扑克,讲推理故事等活动,这对促进智力发展更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5 、竞赛型。可让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开展赛跑、捉迷藏,或比赛画图、插花、手工劳动等活动,对孩子体格、智能和心理发育都有意义。

   以上玩法一定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道玩,家长就成了孩子玩耍的伙伴,感情更加融洽,玩耍更有水平。此外,家长同孩子玩耍能保证安全,避免参与危险的玩耍,当然在陪玩过程中也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陪做”——不可无。

    现代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让孩子学会做事,往往被许多家长忽视的。学会做事,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劳动本领,是将来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我们的孩子做事却很少,特别是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干些洗车、送报、看孩子等活。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 24 分钟,英国为 36 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 6 18 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据一份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 12 分钟。实际中常常发现,不少家长只重视陪孩子读书,不注重陪孩子玩耍,更没有时间陪孩子做事。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据有人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中有 78% 的没有煮过饭,也不会煮饭;有 72% 的没有洗过衣服,也不会洗衣服。许多孩子在家里都享受“小皇帝”待遇,衣来伸手,饭不张口。一个 13 岁的男孩连自己洗澡都不会,每天起床穿衣服还要靠父母帮助。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劳动,陪孩子做事,不可无!一些专家建议,家长每周应陪孩子做好四件家务事:

    第一,陪孩子打扫卫生。孩子的房间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家长要孩子与自己一同拖地、扫除、擦桌子和墙壁。

    第二,陪孩子进厨房。家长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切菜;通过手帮手指导,教孩子学会淘米,煮饭,能烹饪简单的家常菜。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三,陪孩子洗衣服。主要在双休日,家长洗衣服时把孩子带着,并指导如何动手操作,可以教孩子先洗小件衣服,然后再洗大件衣服。

    第四,陪孩子买菜。双休日家长可以带大一点的孩子到菜市场上一同买菜,钱可以放在孩子身上,教他跟菜主讨价还价,并能识别疏菜的好坏。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

    陪是为了不陪,孩子开始做事,家长不能不陪,特别做厨房事家长不在旁是不安全的。而当孩子学会了做家务后,家长可以不再陪了,应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家务劳动。

    总之,不要过多陪孩子读书,要抽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耍和做事。要正确把握好“三陪”,让孩子养成独立精神,形成各种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