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农民

徐剑

教师如农民,学生如秧苗,一个班就是一个教师的责任田。

农民都希望责任田有个好收成,力争年年大丰收,从而特别爱护自己种植的秧苗,对每塾庄稼精心管理,认真负责。同样,教师也希望所教班级学生都有前途,个个能成才,于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终身负责。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走上社会能有资本,这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表现。

现代农民都讲究科学种田,注意合理密植,根据庄稼长势情况,适度施肥。类似,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业负担,负担过重有害于学生身心发展。如教师布置作业要适量,多了影响学生休息,少了练习不到位,因此必须做到不多不少,把握一个度。然而直到现在仍有个别教师还在搞“应试教育”,为了提高学生某次考试成绩,考试前往往“突击施化肥”,采用“题海战术”,搞“大运动量”练习,这种做法尽管能提高学生某次考试分数,但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显然这是仅对学生某次考试分数负责,而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

教师如农民,农民不同于工人。工人制造的产品,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毫厘不差地批量生产出来的。农民栽培庄稼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栽培方式适合不同的作物,如在责任田里种下的是玉米,你用种植西瓜的方法去精心培土、施肥、治虫,那么,希望田里结出西瓜来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同种作物在同样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由于管理上差异其长势也就不同。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人是有不同的个性的,教师就要像农民栽培庄稼那样,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条件、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的大小,因材放教,实施个性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所谓的“标准件”要求,统一目标,统一教法,采取“一刀切”,怎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各种各样人材?例如每个班上都有学习后进生,造成后进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对其因材施教。农民的责任田里有的秧苗长得粗壮,有的长得弱小,农民就对弱苗多上肥水,而不是与粗壮的苗施一样的肥。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好有差,进步有快有慢,教师对待后进生,就要采取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方法进行帮助,像农民那样给“弱苗”多提供养分,该辅导的一定要辅导,该鼓励的一定要鼓励,按其个性特征转化后进生。

总之,每个教师都要象农民那样,注重科学种田,合理密植和施肥,对田里庄稼负责到底。所以教师就要对学生终生负责,注意课业负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教师“责任田”里好的收成,让教育这个“农业”可持续发展。

                                写于 2001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