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絮语

 

前天,朋友老王从西宁回来,他给我介绍了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现存塔尔寺占地600余亩,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弥勒殿、释迦殿、大依殿、文殊菩萨殿、祈年殿、拉让宫、四大经院、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等殿宇高低错落,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和大经堂遥遥相对,大小金瓦寺全用镀金铜瓦铺成,最上层还有金色宝顶。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庙宇重叠,华丽庄严,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老王告诉我,说到塔尔寺,不得不提宗喀巴。宗喀巴(1357-1419)是一代宗师,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著名的佛教理论家。他本名罗桑扎巴,诞生于湟中县鲁沙尔镇,即现在塔尔寺所在地一带,因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故他被尊称为宗喀巴。传说宗喀巴诞生时,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那年去了西藏深造。有一年,其母香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就给母亲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在我出生处的那株白檀树旁边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以这株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取名“莲聚塔”。后来,该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180年后,即1560 掸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1582年后,按第三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嘱咐,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殿、释迦殿等。1612年,经四达赖云丹嘉指示,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于是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老王还对我说,过去塔尔寺也反映了阶级的压迫,塔尔寺的金壁辉煌是用农奴血泪建筑起来的。建造 塔尔寺,农奴贡献最大。他们往往被强迫来做工的。当时在那穷乡辟壤的村野要建一座那金壁辉煌的大庙,其困难令人难以想象。那儿没有树,没有石头,几乎所有一切建筑需要的材料,全靠农奴用肩挑、手提、人拉,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材料,建成了这么宏伟的殿堂。

由于旧西藏实行的是神权和政权合一的制度,过去的塔尔寺同世俗社会一样,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极其不平等,连僧人内部也是等级森严。活佛、老爷,巴、襄佐、管家及担任重要职务的僧官喇嘛是上层僧侣,属于农奴主阶级,约占僧人总数的4。他们把持寺院的一切大权,享受更多的封建特权。下层僧人占90以上,无权无势,属于农奴阶级。他们从事煨桑、添油、换净水、供施食、打扫,看守、开关锁等。他们中有的是迫于生计,为解决衣食问题而进寺的;有的是为了逃避差役,求寺院庇护;有的是当喇嘛的差,被迫而来。寺院中最苦的人是“朗生”,是纯粹的奴隶,没有丝毫人身权利,被农奴主看成是“会说话的牲畜”,可以随意支配,可以转让、抵押、变卖,甚至可以夺去他们的生命。民主改革时,一支人民解放军奉命剿匪,曾走进塔尔寺,当时的景象令人阴森而战粟,只见那头骨,腿骨,手骨,人皮,布满着几个大厅。这就是过去农奴的处境:逃跑的就砍脚,小偷就砍手,多嘴就割舌头,偷看就挖眼晴。解放军战士在寺院附近看到有两眼塌陷的盲人,也看到没有脚的残疾人。老飞行员江达三曾回忆了当时所见情景,亲眼目睹了农奴制度这个世界上最反动、最没落、最惨忍的制度

全国解放后,消灭了农奴制度,对塔尔寺管理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整的行政、宗教组织系统。目前塔尔寺共有寺僧800余人,他们之中不再有上等僧人和下等僧人之分,每位僧人都有权参加民主管理,形成了人人平等关系。塔尔寺特别受到国家重点保护,人民政府历年拨款修葺,使之更加壮观,成为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徐剑  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