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笔耕集》第一卷(时评集)

返回网站首页
返回笔耕首页

 

经济建设中心重新确立的历史价值

 

徐剑

 

写于200484

 

 

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战略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重新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

    经济建设中心重新确立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终结

    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了解决,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指出:我国的基本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指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自从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我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严重失误以及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八大提出的任务全都落空了。本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主要表现在人民对极少数敌对份子的斗争,然而我们却把这种斗争扩大化了,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个路线的阶级斗争,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于是背离了八大路线,放弃了经济建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而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结果“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叶剑英语),我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因循左的错误又徘徊了两年,当时华国锋等人实施所谓的“抓纲治国”,连续强调:“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仍然放在次要地位。正因为我们长期搞阶级斗争及各种政治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正如邓小平所说:“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整整二十年,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

    历史翻开了光辉的一页。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全会决定坚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从此,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再也不搞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运动了。历史已经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标志着彻底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

    经济建设中心重新确立显示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经济建设中心的重新确立,正表明把社会主义已经“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牢牢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的主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对国情,我们至少把握了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跟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是很不容易改变”总之中国的国情是生产力落后,人民贫穷,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就是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不仅是针对我国基本国情重新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国社会现实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矛盾中的两个方面中,必须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毛泽东《矛盾论》),而在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中,社会生产落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发展生产,才能解决好我国的主要矛盾,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我党也曾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典型例子是一九五八年刮共产风,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怎样“跑步”呢:不去大力发展经济,搞什么“穷过渡”,当然那时我们并不是不想发展经济。只是方法不对头,空想太多,把架设通向共产主义“金桥”,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经济没有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的现实,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没有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在我党对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重新认识基础上确立,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不带任何空想成分。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中心重新确立标志着我们找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呢,邓小平说:“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即我们找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历史上任何一种性质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建立、巩固和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更不例外,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强大的条件下,争取到立足之地和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东欧一些国家和前苏联之所以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起来,正式因为从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忽略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抓住或者说放弃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生产停滞,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造成了他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雪崩”。我们吸取了这些国家沉痛的教训,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拼命把生产搞上去,全力以赴发展经济。这是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渠道,此外别无他路可走。邓小平说得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社会主义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最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

    经济建设重新确立表明我们明确实现崇高理想的根本物质条件

    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成劳动率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使得人民共同富裕,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级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了,才能进行按需分配,才能提供物质保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准备条件。

    经济建设中心重新确立,有着永恒的历史阶段。二十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不放,使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了74772.4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发展是硬道理,今后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去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到时我们将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更能理直气壮地举起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亦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