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猴子下山”说到读书

徐剑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往前走;走到一棵桃树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再经过一片瓜地,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又丢了桃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最后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觉得可爱,又抛下西瓜追小兔,结果两手空空回到山上。

由此想到读书。谁都知道,不读书就得不到知识。但读书是否就一定能得到知识呢?也不一定。笔者有一位朋友,读书就像小猴子下山一样,碰到什么书都想看看,今天看这一本,明天读那一本。开始手捧《全唐诗》,没看几页,觉得读诗没兴趣,想读戏剧《西厢记》,《西厢记》没看到五分之一,也感到没意思,不如读古典小说《西游记》,《西游记》也没看多少,又去读“琼遥”和“金庸”。他从来没有把一本书看到底的,一不感兴趣就放下,结果书是翻了不少,知识却没有增加,脑袋照样空空如也。

古语说:“天下之书读不尽,学问茫茫无尽期”。几千年的文明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在加上外国的,还有现代的,数量多得惊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碰到什么书都读,也是不可能的,即使读了也是读不好的,最多只是蜻蜓点水,获得一点点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因此读书是要有重点,要有选择,选择的书目也不能一下子都读,要排个先后,分出粗细,不能平均用力。对一些适合自己的好书要细读,精读,熟读。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是书的效果。明代学者胡居任说得好,“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匆得卤莽 等,虽多无益”,我认为只有这样读书咸才行,否则像我的那位朋友,读书一无所获。原所有想读书的人,从“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将书读出成效来。

                               写于2002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