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二百五”

 徐剑  

“二百五”这个词有好几种来源。其中之一认为,“二百五”即“半封”,旧时 500 两银子的重量为一封, 250 两银子的重量就是“半封”。因“半封”谐音“半疯”,便借以称有些傻气的人。

“二百五”一般都含贬义,但有时也当作褒义词用。用作褒义词,与雷锋同志说的“傻子精神”是同义。在我们江都人传说中就有“二百五”的故事。如一个名叫“小纪”的年青人,家住在一个小渔村。他家北面有一条大河,日夜奔流不息。河上没有桥,水边又没有渡,南来北往的人走到这里,只有等待过往行船顺便渡过去,很不方便。为人善良勤劳的小纪,看到过往行人为过河发愁,于是就设法造了一条小木船,做了两只木桨,设下了摆渡。不论炎炎烈日,还是凛凛寒天,都守在河边为人义务摆渡。渡船的木桨换了一支又一支,不知接送了多少人过河来、过河去,而他从没收过人家一文钱。他家境贫寒,终生未娶到老婆,而他对义务摆渡从不后悔,有人称他为“二百五”。后来这里交通便利了,经济繁荣了,小渔村变成小集镇。人们为纪念这位把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摆渡的“二百五”,称这小镇为“小纪”。

小纪是传说中的人物,然而现实中确有不少的“二百五”。河南省有个南街村,那里就有很多人甘当“二百五”。该村的领导干部包括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在内每月只拿 250 元的工资,寓意每个党员干部是“二百五”。他们正是凭着这种“二百五”精神,“宁为集体造金山,不图个人半块砖”,一心为集体埋头苦干,创造了南街村今日的辉煌。

传说中的小纪和今日的王宏斌,都是为了他人,无私奉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当然,像这样的“二百五”现实生活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既要努力工作,又要考虑报酬,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样的行为和态度也没有什么错。不过实际中也有一些所谓的“聪明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原则”,从不让自己吃亏,想方设法占便宜;他们认为无私奉献,当“二百五”,应是讥笑的对象,在他们的词典里“二百五”只作贬义词。然而,如果人人都做这样的“聪明人”,即只求多报酬,不愿多贡献,那么社会就难以进步,就不会增加财富。因为社会财富的增加靠的是创造和积累。绝大多数人,尽管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但在总体上看,奉献多于索取,积累大于消耗,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尤其是乐于吃亏的“二百五”,为增加社会财富所作贡献更大。试想,“小纪”不做义务摆渡,南来北往的人能进行交流吗?如不能交流又怎能繁荣经济?南街村要是没有王宏斌等一批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如今能有宽阔的马路、整齐的街道、漂亮的公寓住宅楼、以及现代化生产的“南街集团”吗?鲁迅先生说得好:   “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要创造美好的世界,增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当“二百五”。当“二百五”,就要像“小纪”那样,助人为乐,终身做好事;就要像王宏斌那样,“不拿最高的工资,不住最好的房子”,一心为集体,多作贡献;就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   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相信,这样的“二百五”必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写于 2003 1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