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利镇及周围地名来历类说

作于20048

徐剑

 

江苏如东县丰利镇是我的故乡,在那里生活了18年。我曾收集过家乡及其周围的地名,探究这些地名的来历,现将建国后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一些地名的得名缘由归纳以下类型:

一、以姓氏命名

丰利镇及周围地名表达了一种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反映在地名上家族色彩特别突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耕时代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一个姓氏家族有一个地盘,然后就以自己的姓氏为那块地方命名。这类地名最多,有以下几种格式:

1、姓氏++庄(或姓氏+庄)。这里“家”按如东方言读作“嘎”。“庄”即村落,田舍的意思,也指建在田野间的住宅,别墅。如距丰利镇南15里,有个沙家庄,顾名思义是沙姓居民聚居的村庄。这里的沙氏是南宋名将沙世坚的后代。明代中期,沙世坚的后裔沙屏北迁入如皋石庄,筑“江上草堂”。他与东南名宿交游极广,且善于经营,家业迅速发展,不多年便成为如皋一大望族,拥有良田不计其数。当时“沙家庄”所在的地方,亦属沙屏北家的田产。清嘉庆年间(17961820),沙氏有一支脉从如皋石庄迁徙而来,在此兴宇建屋,务农经商,这块地方被正式称为“沙家庄”。沙家庄由南园、中园、北园三部分组成,南园、北园是住宅,中园为商居中心,总占地约1.5平方公里。

在丰利镇及周围地名中,“姓氏++庄(或姓氏+庄)”这种格式最多,如丰利镇西及西南方向有姚家庄、花家庄、韶家庄、陆家庄、陈庄、韦庄、吉家庄、包家庄、张家庄、江家庄、严家庄、石家庄、朱家庄、缪家庄等;丰利镇南及东南方向有贾家庄、张家庄、冯家庄、许家庄、桑家庄、季家庄、李家庄等;丰利镇东及东北方向有陈家庄、桑家庄、石家庄等;丰利镇西北方向有俞家庄、潘家庄、王家庄、沈家庄等。

2、姓氏++村(或姓氏++村),如陈庄村、韦庄村、徐庄村、石庄村、龚庄村、刘庄村等。“村”是农村中的居民点。地名中“村”这个词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村”,与“庄”相同,多由一个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如徐家村 ,由徐姓集居,东西较长而得名。有不少“自然村”后来发展成为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二是“行政村”,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如陈庄村、吉庄村、韦庄村、俞庄村便是“行政村”。一个行政村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一个行政村也可以管理若干个自然村,也有一个较大自然村,为了管理方便,被划分为几个行政村。

3、姓氏++园。“园”本义种蔬菜、花果、树木等植物的地方,如陈家园、张家园、徐家园等。其中丰利镇南边的陈家园曾是陈姓居民种植的大竹园,园地周围又是本家族居住的地方,故称“陈家园”。

4、姓氏++渡。丰利镇及周围地区河流较多,过去人们过河用摆渡,因而渡口多,如张家渡、扬家渡、姚家渡、高家渡、陆家渡等。

5、姓氏++桥(或姓氏+桥),有河就有桥,如唐家桥、沙家桥、潘家桥、马家桥、王家桥、周桥、许桥等。这些桥中,有的就是该姓氏人家所建,以姓氏命名,目的是为后人纪念该姓氏祖辈建桥功德。

6、姓氏++地形,如田家尖,田姓居民居住的一角,地形似三角,故名;杨家尖,因有杨姓人家居住在两河相交之角而得名;陶家洼,是一块低凹的地方,曾有陶姓居民居住,故名;陈家腰庄,因陈牲人家居于腰状地形,故名;石家烟墩,曾有石姓人家居住在墩上,夜间点燃烟火为下海人引路,因而称“石家烟墩”。此外还有包家尖、汤家尖、王家尖、唐家湾、何家缺、袁家缺、陆家洼、於家荡、刘家荡等。

7、姓氏++地物,如杨家细店,曾有杨姓人家在此处开了一个小商店而得名;又如丁家牛铺子, 丁姓宅旁又一河埠,是往来耕牛必经之地,铺与埠谐音,故名。

8、姓氏++属地,如包家界,过去为包姓人家地界而得名;汪家草圩子,以前这里有一片草地,属汪姓人家所有,故名。

二、以烈士命名

丰利镇及周围地名,有很多是以烈士命名的,如松泉街是为纪念陈松泉烈士的;学林街是为纪念李学林烈士的;炳山村是为纪念刘炳山烈士的;徐瑶村是为纪念徐瑶烈士的;丰利镇过去有一个凌河乡,原为四明乡,为纪念陈四明烈士而命名;丰利镇过去有一个五义乡,是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纪维贤、俞恩富、徐瑶、於林、曹如山五位烈士而命名。过去还有一个光荣乡, 之所以取“光荣”二字,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27位烈士。

三、以嘉言命名

丰利镇这一地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吉祥嘉言说。在宋代,丰利是著名的盐场,时称“丰利场”。由于所生产的食盐均是上等的,来此地做盐商,均得丰厚之利,故称“丰利”。在如东的地名里,最吉祥如意非“丰利”莫属。丰利镇有个胜利巷,因抗战时,新四军从此巷突破守敌防线而得名。原石屏乡有个普济庄,这庄名寓意共产党普济穷人出苦海,故名。兴东村、兴南村等地名也以吉祥嘉言命名的。

四、以并构命名

从两个地名中各取一字,重新合成新地名,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名合并,构成新地名,如俞冯村以俞、冯两庄命名;土园村,因土院墙、花园桥两个地名并构命名;双马村以上马庄、下马庄命名;三口村,以九龙口、荡子口、渡船口这三“口”而命名。

五、因水得名

因水得名,有以下七种情况:

1、因河流得名,如凌河乡是 因南临东凌河而命名;靠近古坝的北河村,因村北界为古丰河,故名;丰利镇玉带巷,因原来此地有玉带河而得名,后填平玉带河建房成巷。

2、因河湾得名,如亮月子河, 因该地有一河湾,形似月亮而得名;窑湾 ,这里有一窑,窑侧有一河湾,故名;唐家湾,顾名思义,由唐姓人家居住的河湾。

3、因河口得名,如新河口是以东凌河与寺河汇合之口而得名;九龙口,因九条河汇合于一潭,势如九龙吸水而得名;双沟门村,这里有两河口相隔,排列像门似的,故名。

4、因池塘得名,如陈池大队,因陈氏祠堂前有一池塘而得名;窑池,因此地有一窑,窑旁有一池,故名;瓦屋池,因这里有一幢瓦屋(以前瓦屋非常少),瓦屋旁有一池,故名;鞠家园池,相传鞠姓园地旁被龙卷风刮成一池,故名;洗马池村,因古时有军队在此池洗马而得名;九石池 ,这里“石”音读“担”,土地面积单位,一石为十亩。之所以称九石池 ,因挖这一池,取其土平整土地九十亩,即九石,故名。此外还有哑巴池村、方家池也是因池塘得名。

5、因堤坝得名,如丰利镇东北方向的环堤村,曾筑大堤,因堤环绕四周,故名;丰利镇西南方向的古坝,北宋时在此筑坝挡潮,旧属丰利场,又名“丰利坝”,因年代久远,称为“古坝”。另一说,宋代此地受洪水之害,曾有一位姓古的官员为行洪排水,带领人们修了一座坝,为牢记这位官员的功绩,后来人们就称“古坝”。

6、因港得名,如南港,因位于东台弓京港以南而得名。此外,潮港村、港东村等也是因港得名。

7、因潮得名,如滩儿口,因海潮冲击成一滩口而得名;听潮大队,与黄海一岸之隔,时闻潮声,故名。

六、因地物得名

因地物得名,有以下五种情况:

1、因窑得名,如玉窑村,过去曾有一窑,烧出如玉的砖瓦,故名;原五义乡有一地方称双窑,因两窑隔河相望面得名;还有一个地方称二窑,也是两窑隔河相望,故名。

2、因桥得名,丰利镇是水网地区,河汊多,自然桥也就多,不少地方就因桥得名,如:砖桥、龙潭桥、花园桥、杨木桥、老人桥、翻身桥、亚马桥、爬桥、二里桥、七里桥、八里桥、八哥桥、杨木桥、麻雀桥、浒路桥、驼子桥、双庙桥、光荣桥、甜港桥、肉贵桥、华圩港桥、家庙桥、渡口桥,高港桥、傅林村桥、石桥村、凹桥村。

3、因庙堂得名,丰利镇过去庙堂较多,自初唐以来,先后建有各类庙宇26座,祠堂家庙10个。有些地名因庙堂得名,如:华严村,地名来源于佛教华严宗的庵堂,即华严庵。华严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之一,由隋代终南山僧人杜顺开创,以《华严经》为主要典籍。华严宗所建的一些庙堂往往带有“华严”两字,是和尚住的就叫华严寺,是尼姑修行的地方就叫华严庵。原丰西公社所在地过去曾建过华严庵,供奉着称为“华严三圣”的大日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曾有多位尼姑在此修行。由于该庵堂建筑比较突出,香火又兴旺,人们也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华严庵”。丰利镇及周围因庙堂得名地方不少,如丰利镇有祠山宫巷,因该巷南首曾有祠山宫而得名;丰利镇还有将军巷,因该巷南首曾有将军庙,故名;丰利镇西南方向有老享堂、新享堂两地名,因丰利汪府先后造祠二座,先建的为“老享堂”,后建的为“新享堂”;丰利镇向南方向有迮关庙 ,因迮姓人家无后人,死后住房改为庙而得名;三里庙、五里庙,因庙距丰利镇分别为三里、五里,故名。还有真神堂、红庙也是因庙堂得名。

4、因植物得名。丰利这地名还有一个来历:丰利古时有一座寺庙,称“大圣寺”。庙前植有两株枫树,人们认为寺前枫树乃发祥之树,加之此地物产丰富,遂将当地命名“枫利镇”。后因“枫”、“丰”同音,又演变成“丰利镇”。丰利镇附近有古丰村, 因“古枫”树谐音而得名。丰利镇西北有蓬树村,因这里有一棵“蓬蓬树”而得名。其实“蓬蓬树”是一棵朴树,树龄317年,为江南得道和尚所栽。丰利镇西北还有椿树庙子,因该庙四周长有椿树而得名。丰利镇西边有一个地方,直接称双榉树,因此地有两棵高大的榉树靠在一起而得名。

5、因村宅特征得名,如鸡窝庄,解放前此地民房简陋矮小,故名;扁担庄,该庄房屋呈“一”字形排列,故名;斜庄,因居民依一条斜河盖房,从远处看,整个村庄是斜的,故名;七房庄,困吴姓七个儿子建成七间房子,故名。

七、因地形得名

原凌河乡有一个地方叫洋口 ,因地势低洼遇雨积水,故名;六家腰庄,相传有六户居于腰状地形,故名。三岸角,因此地处在第三条海岸的拐角处而得名;三角渡, 因两河“丁”字相交,其渡可三边送人,故名;万龙村,原有二里长的 儿垄,故名;憩墩,因这个地方有高墩,供跑海人休息,故称憩墩;还有双墩村、古墩村,都因这些地方有高墩而得名。

八、因传说得名

玉窑村这地名来历还有一说,相传此地有一砖窑曾烧出一窑的玉,故名;锅箱庄,传说该庄农户烧饭都 用锅箱,故名;双灰山,传说两堆如小山高的草垛因雷击而燃为灰烬,故名;古坳,传说大圣菩萨曾背一宝塔将此地压成一凹塘,故名。

九、由历史留名

根据丰利历史特点,历史留名分两种情况:

1、由盐得名。早在宋代,丰利是皋东地方的四大盐场之一,沿海不少居民以煮盐为生。要煮盐就要挖灶,因而有个地方就叫季家灶;要煮盐就要有柴烧,于是就关联到带“总”字的地名。煎盐的燃料为苇草,丰利北边沿海有宽广的苇草荡田。官府为有序配置盐业用草,遂将沿海苇草荡田划分为与海岸线大体垂直的若干条块,宽为一里左右,租给灶户煎盐取薪使用,称若干份长条形的荡田为若干“总”,大约三总合二里。草荡田划分为“总”以后,就按逆时针方向,以“头总(即一总)、二总、三总……”的顺序排列,所在地方也就慢慢地以“总”为名了。如现在的二总、三总、七总、十二总、十八总、十九总、二十三总、二十五总等地名就是这样来的。后来由“总”又派生出其它的一些地名,如二总埠子、四总村、八总庄、十总荡等。

2、由人得名,如原光荣乡的百合庄,因一个叫於百合的人在此定居而得名;原凌河乡的九和庄 ,因清初一个叫徐九和的人居此地而得名;和成庄,因曾有一个叫徐和成的人于此居住而得名;张家棚,因一位姓张的官员于此搭棚暂居而得名。此外,原五义乡的於家营,因在明代(又说清代),曾有当兵的人驻扎在於姓人家中,故名;万人山,因清代咸丰六年发大水,被淹死的尸体浮积成一堆,故名;原丰西乡的和尚坟,因有和尚圆寂后葬此建坟,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