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信息的多余度

徐剑

写于2000107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如果只考虑教师和学生两大因素,这从理论上讲,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等于学生的输入的信息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多样的干扰,信息传递时或多或少有些损失,因此教师输出的信息量适当大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即要保持一定的教学信息的多余度,才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

信息多余度可用公式表示:R=1- B/A    这里R是多余度,A是教师发送的信息量,B是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因教学过程中有噪音干扰,必须要A>B,由调查分析得出,R 应在00.3之间,即教师发送的信息量应是学生接受的11.4倍,保持这个比例,就能使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达到匹配状态。一般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把多余度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或是适量重复某些重要内容,或是对学生有生疏的概念作必要的解释。正因为合理控制了教学信息的多余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授处于“共振”状态,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即教学信息多余度R不是过小就是过大。R过小主要是教师发送的信息量太少,学生接受有余。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教师讲课片面追求语言的精练,该解释的不解释,该提示的不提示,对重点内容,一言以概之,不作必要的重复,使某些学习内容成了学生的“黑洞信息”,造成学生“吃不了”。另一种情况是出现过多的“空壳信息”,即在课堂上教师讲话罗嗦、颠三倒四、对有些内容重复太多,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信息。如数学课上,学生已经熟知了某些概念、法则、公式,而教师还在反反复复讲个不停;有的教师教学应用题,总把数量关系分析来分析去,细大不捐、面面俱到,这样既使学生厌倦,又造成学生“吃不饱”。多余度R过大,主要是教师发送了过多的“含熵信息”引起的,如课堂上教师过多补充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使学生在大量陌生的信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同样造成学生“吃不了”,没有任何教学效果。

如何使教学信息的多余度控制在最好范围内呢?首先、教师要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能接受的信息量和教师发送的信息量,使二者形成合理的比例,如某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0个比特的信息,则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至少要有10个比特,而最多不能超过14个比特。其次、要抓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容要适当重复,重复次数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而定,不宜过多;难点内容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减少“黑洞信息”,增加“饱含信息”。第三、课堂教学应依纲据本,不得随意增补课外教材,否则提供大量的“含熵信息”,使教学超过学生的发展水平,形成很高的多余度,得不偿失。第四、教师要认真组织课堂语言,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知识要精讲,哪些内容要细讲,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课堂上要坚决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边际的空洞话,这“四话”所含的都是“空壳信息”,必须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