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三个教学设计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徐剑 



    【摘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简单分析了狄克—柯瑞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何克抗模型的特点,指出其中的价值和不足。后一部分分析了三个模型的共性,找出规律,揭示今后教学设计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学设计 设计模型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刺激→反应 认知主义 联结—认知 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到现在才30多年的历史,但它发展非常快,出现了成百上千个教学设计模型,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为了能吸收一些教学设计理论的精华,借鉴真正有用的经验,我们从众多的教学模型中挑选典型的三个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价值和不足,这对我们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是有启迪意义的。
    一、狄克—柯瑞模型
狄克—柯瑞模型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型。如图:

 

     该模型体现了传统教学思想。它把“教学目的”置于模型的最前位置,表明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的”的控制,要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的,这符合教学目标导向原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为中心,强调外界客观知识的刺激作用和教师的教学控制作用。该模型是以“教”为中心的典型代表,它把外界知识当作客观刺激物,通过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知识传递、灌输给学生。从模型设置上看,它强调的是“教学目的”,不是教学目标,说明它有意突出“教”的地位。因为教学目的不同于教学目标,前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陈述,后者是关于学生在教学终结时能做到的标准。此外,从“教学目的”开始,到“总结性评价”中间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足以说明教师处于主宰教学的地位,学生处于被控制、被支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狄克—柯瑞模型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为其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学习理论包括华生本人的行为“习惯说”,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学说,赫尔的“系统性行为”思想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了的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的设计就是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尝试的,从而出现了第一代教学设计。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狄克—柯瑞模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它是有较大影响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为: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 ,而人的行为又可分解为 “S→R”(刺激→反应)单元 。特别强调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刺激→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狄克—柯瑞模型把“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看作与“教学分析”并列的过程,并把二者的结果用更具体的“行为目标”表述,正说明它把学习当作行为变化的过程,突出了学习是一定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形成联结的过程。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因此,狄克—柯瑞模型的根本缺陷是,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忽视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中仍然有一定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中心”倾向,即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内容分析中“教材中心”倾向,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只注意行为目标的系统分析,全力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并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会做题为衡量标准,而忽视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等,特别是忽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设计,直接受行为主义影响,与狄克—柯瑞模型思想一致的。
     二、史密斯-雷根模型
    史密斯-雷根模型是由P.L.Smith 和T.J.Ragan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见图)由于T.J.Ragan本人是美国AECT现任的理论研究部主席,又是当代较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而使得该模型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史密斯-雷根模型是在“狄克-柯瑞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狄克-柯瑞模型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了学习环境分析。在狄克-柯瑞模型中的“教学分析”仅仅分析的是教学环境,而不是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不同于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学习环境意味着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而教学环境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支配。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只重视教学环境而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史密斯-雷根模型增加了学习环境分析,并放在“教学分析”模块最上面位置,这样突出学习环境分析,也就说明了在“教”与“学”的天平上,加重了“学”的砝码。
     二是深化了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它不只像狄克-柯瑞模型那样,仅仅确定学生的外部行为,除了分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外,还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分析,这对发挥学生学习时内部因素的能动作用,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所必须的。
    三是强化了教学策略的设计。在狄克-柯瑞模型中有关教学策略部分只笼统地提到要“开发教学策略”,至于开发哪一类教学策略并未说明;而在史密斯-雷根模型中则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即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特别是该模型突出了对教学组织策略的设计,既注重揭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以指导教学内容的组织、知识点顺序的排列;又注意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特定内容的教学提供具体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这样,就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学习规律,更加接近学习的本质。 
      史密斯-雷根模型可贵之处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引入了认知主义,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联结—认知”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它兼取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对教学设计研究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把以加涅“联结—认知”学习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称为第二代教学设计,史密斯-雷根模型就是第二代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
以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S→R)学习理论只强调学生的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其内部心理作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与此相反,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因此,学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学习公式不再是“S→R”而是“S-O-R”(“O”代表学习者内部状态)。史密斯-雷根模型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既突出了外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分析,又注重学生内部认知特征的把握,整个设计坚持了“通过科学安排教学的外部条件来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发生”的设计原则。加涅认为,学习,即认知过程,是人脑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史密斯-雷根模型对学习层次、认知过程、教学策略等的分析,依据就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观点。该模型进行三类教学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组织策略”涉及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于是使该模型的理论基础由纯粹的行为主义联结学习发展为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此外,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狄克-柯瑞模型相比,该模型中学习的被动状态有了较大改进,注意到了发挥学生学习时内部因素的能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确认,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尚无根本性突破,因为公式“S-O-R”中 “O”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仍然从属于“S”,“教”依然处于中心地位。
     三、何克抗模型
    该模型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于1998年提出的,是对史密斯-雷根模型的扩展。何克抗认为狄克—柯瑞模型和史密斯-雷根模型最大缺陷最终没有落实到对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即缺少“教学模式”设计。因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教学系统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表现形式即是教学活动进程,而“教学模式”便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何克抗模型与史密斯—雷根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把“教学模式”纳入“教学设计”模块,并把它置于教学策略设计之后,即作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又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在何克抗模型中嵌入“教学模式设计”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际意义,特别对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正如何克抗所指出的:由于教学模式具有对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依附性,明确提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就必定会触动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从而导致教育与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国教学领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指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没有指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指向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然触动不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所以“教学模式”成为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内容,正符合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外,何克抗模型中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强调应考虑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分析,这比史密斯—雷根模型更完善,是对第二代教学设计的新发展。
     四、三个模型的共性分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以上三个模型作共性分析。
   (一)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现代教学设计都注意系统方法的应用,坚持整体性和反馈性,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抓住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狄克—柯瑞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和何克抗模型,它们的共性都是要求从整体观出发,从环境或需求入手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传递、评价,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教学设计修正,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坚持教学模块的设计
    三个教学设计模型都坚持了教学模块的设计,每个模型都有三个模块,分别是分析模块、设计模块以及评价模块。狄克—柯瑞模型中,从“教学目的”到“制定测验项目参照标准”属分析模块,“开发教学策略”和“开发、选择教学资料”属设计模块,最后两个是“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显然是属评价模块。史密斯—雷根模型和何克抗模型,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方框,显得简洁、合理。
     (三)深深植根于学习理论
     由狄克—柯瑞模型发展为史密斯—雷根模型,再由史密斯—雷根模型扩充为何克抗模型,之所以能更新换代,除了物质技术原因和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外,更主要是受学习理论的直接影响。何克抗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学习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在这四种理论中,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近30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因而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也就变化不大。唯有学习理论变化较快,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学设计影响特别显著。狄克—柯瑞模型是单纯建立在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基础上;史密斯—雷根模型的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至于何克抗模型,它在史密斯—雷根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难免不打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烙印,但由于把“教学模式设计”嵌入其中,并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考虑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显然它带有建构主义的倾向。不过何克抗模型并没有完全以建构主义学习观点为理论基础,仍然属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型。从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在教学设计中占有统治地位。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 西尔斯和丽塔 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四)没有突破以“教”为中心的束缚
      这三个教学设计模型,虽然后两个增加了“学”的成分,但在总体上看均是以“教”为中心,即面向教师的“教”,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让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型不是都不好,有时作用还很大。如对“动作技能”的学习,以狄克—柯瑞模型较好;对“知识概念”的学习,用狄克—柯瑞模型合适;对“问题解决”的学习,采取何克抗模型可行。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环境下的所进行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实验正是用的何克抗模型,经过六年的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由于这三个模型可操作性较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影响还是很大的,有的还是目前教学设计的主流。当然在这样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必须要加以克服的。
     目前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西方正在流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我国的郑永柏、何克抗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可行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突出了以社会和教育大系统为设计背景,包括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围绕学习者进行的教学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与分析、知识结构的设计和认知结构建构过程的设计等四大部分。目前已成为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型的代表。今后可以预见,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日益扩大其影响。

参考文献:
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
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何克抗 :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张从明:《教学设计更新换代刍议》
曾祥翊:《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郑永柏 何克抗:《结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一种可行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