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回环句式

徐剑


    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一次有位友人给他父亲送来一只獐和一只鹿,獐鹿装在同一个笼子里。友人见王元泽在场就试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小孩子从来没见过獐和鹿,当然认不出,不过他略一思索,便说:“獐旁边是鹿,鹿旁边是獐。”这里王元泽用了一个回环句式,避实就虚,巧妙地回答了友人,尽管没有指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按照语法和逻辑的观点,他的话并没有错。
    回环句式,一般是并列复句,两个分句如同两个半环,组成一个缜密的“圆圈”,具有对称性,生动性,圆满性的特点,可用公式表示:“A——B,B——A”。这种句式生活中不难见到,一些民间谚语就是回环的格式。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真人不露相,露相没真人”,“好事不满人,满人没好事”,“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等等。此外一些新闻报题也曾用回环格式拟出的,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样的句子富有哲理,蕴旨深刻,用语之精,形式之巧,给人以缜密的美感享受。
    回环句式不同于逻辑意义上的“循环定义”,必须把两者加以区别。如“辩证法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对立面是辩证法。”这是回环句式,它突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富有理性思维特征。但如果给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下定义,说成是:“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这不是回环句子,是“循环定义”,属于逻辑错误,实际上它是同语反复,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循环定义”是思维混乱,语品低劣,寓意肤浅,属于语言中的糟粕,我们必须将它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