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召换结构”, 学会“思考创读”


徐剑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我曾用过一种指导方法,即让学生抓住作品的“召换结构”, 学会“思考创读”。
    所谓作品的“召换结构”,是指作者留给读者的创造空间,主要包括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学生阅读时对作品意义进行主观理解不可能与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创读”,即对作品含义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它既不完全受作品本身的束缚,又能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有节制的异见与新解。如何进行“思考创读”指导呢?
    首先,指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空白点”,进行补充性“创读”。作品的“空白点”主要指文本上的某些未写出的部分,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如省略的片断、故事的中断、情节的结局等。白居易的诗《卖炭翁》,结尾在叙述中戛然而止,发人深思。卖炭翁以后的命运怎样呢,学生阅读后我引导学生对卖碳翁大胆想象,去作各种悬想和预测。有的说,卖碳翁实在可怜,遭遇三九严寒,在路上被冻死了;有的说,他无依无靠,只能靠要饭生活;也有的说,老人感到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一头撞死在烧炭的窑前;还有的说老汉后来造反了,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革命道路;等等。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了十多种不同结局。这样抓住“卖碳翁今后的命运”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填充,既能使大家对“宫市”害民的诗歌主旨有了更透彻、更深切的理解,又开发了学生创造潜力,提高了思维水平。
    其次,指导学生紧扣作品的“未定点”,进行多层次的“创读”。作品的“未定点”,是指词句、象征、意蕴、主题等含义的不明确与潜在的多种理解的可能性。我们让学生读一篇克雷洛夫的寓言《两只桶》:车上运着两只桶,一只盛满酒,另一只空无所有。前者一路上默不作声,后者总是蹦蹦跳跳,闹得一路上回声震耳,吓得路上的人都躲到一边去了。这则寓言的最主要的“未定点”就是:它的意蕴是什么?我曾从以下三个层次分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读”。
     一是直观层。根据两只桶的形象,让学生直观思考,进行简单的创造性理解:批评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作风;赞扬埋头苦干,博学谦逊的精神;……。这是较低层次的“创读”,绝大部队同学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二是拓宽层。尽量引导学生大胆自由想象:作者在褒奖自己尊敬的一位,或者表彰自己敬仰的一位前辈;或者赏识自己尊重的一位朋友;也可以想象为作者在批评与他接触过的一个好浮夸,爱吹嘘的某人;……。这样的“创读”在面上拓宽了作品的意义,丰富了形象的内涵。
    三是深化层。当学生思维还很活跃的时候,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能否说出超出作者本意,一般人想不出的内容吗?果然,有学生回答:浅薄的人如何在高明人面前卖弄本事——“班门弄斧”。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它突破了两只桶“形象的外壳”,发掘了寓言最深度意义,达到了深化层的创造水平。
    学会“思考创读”,关键要做到创读的合理性。那种彻底背离作品、完全自由发挥的叛逆性创读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是不可取的。所以“思考创读”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天马行空”,并将主观理解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