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高考”之我见

                                                   徐剑

     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工作上又迈出一步。3月2日,复旦大学发布了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改革方案,近6000位报名学生通过复旦大学申请资格测试,1208位学生入围面试。4月1日复旦大学光华楼里安排了150个考场,150位面试教授分居其中,入围面试的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每位专家将对学生的气质品格、表达沟通、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等给出综合评价,汇总5位专家的评价形成学生的面试成绩,再决定录取与否。复旦大学最终面试录取了300名学生,当然这300名考生,还须参加6月份的统一高考,但高考成绩对录取结果不构成影响。
    复旦大学这次招生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分数至上”的集中录取制度,考生有可能凭借特长或过人潜质直接进入大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唯分数论”选拔人才,并不科学,因为分数只是检验知识、能力的一种标记,它不代表知识、能力的全部,也反映不出一个人有什么特长。很可能有的人分数高,但他并一定有真才实学,或没有特殊才华;然而有真才实学的、潜质较好的人,未必分数高。正由于“分数至上”,大学难以录取到在某专项领域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我国有不少科学家、企业家、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曾考过大学却没有被录取,唯一的原因就是败在分数上。如我国著名企业家、江苏远东集团总裁蒋锡培,当年参加高考,正是分数不够没能上大学。但他却有修理钟表的特长和经营企业的能力,过人的潜质使他成功走上创业之路。复旦大学 “面试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其录取过程通过“申请资格测试、提出入学申请、面试遴选录取和录取确认”四个步骤,而最关键是面试阶段,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后汇总5位专家的评价形成申请者的面试成绩,再决定录取与否。至于面试入围的学生要参加统一高考,除非高考成绩特别低,其成绩对录取结果一般不构成影响,这样高考分数与高校录取脱节,分数不再至上,把真才实学的和具有特殊才华的学生送进大学的门,这确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其次,它改变了高考指挥棒,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于多年来高考实行以分录取制度,使得中小学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分数至上”录取方式必然促使考试成为凌驾于学校教育之上的“指挥”系统,形成了升学率至上的“高考指挥棒”。这种“高考指挥棒”造成教育管理简单化,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升学率高是“重点校”,否则就是“一般校”;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考试成绩好,教师奖金多,评先进也优先,否则就挨校长批评;以分数管理学生,根据分数排名次,衡量一个学生在班级或年级中的位置,人为地造成学生好、中、差分化现象。在升学率至上的“高考指挥棒”下,学生为分数所累、所苦,违背自己的学习愿望,强迫自己投身“题海”,造成课业负担过重。考试由促进学生发展的“帮手”变为悬在学生头上的“利剑”;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性力量。我们在多少年前就在反对“应试教育”,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直到现在,不少中小学还是“大张旗鼓搞素质教育,紧锣密鼓搞应试教育”。搞素质教育为什么有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束缚不打破,我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复旦此次改革,是改变高考指挥棒的尝试,对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加快发展可起到催化作用。这从参加“面试高考”一部分学生可以看出,如一位考生所说:“面试时,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提问者不拘泥于课本,社会关注度的考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要答好这样的问题,临时准备根本没用。”显然这样做,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推进素质教育,能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
     当然,由“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目前还不能大面积推广,面试人为因素较大,公平如何体现,这都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不管怎么看,“面试决定录取结果”的高考改革,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从终极意义上就是摆脱应试教育,而最终导向素质培养。现在有了这样的信号,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大家都会重新审视:“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