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圆桌效应”

徐剑

    数学课上,同学们正在做课堂作业,任课的马老师发现爱吃零食的牛刚嘴巴又在动,气不打一处来。“牛刚,你给我站起来!”老师的一声大叫,让牛刚触电般迅速地站起来。“我问你,你怎么又吃零食?难道不知道吃零食会影响课堂秩序?”出于马老师意料之外,牛刚却顶了起来:“我就爱吃零食,怎么样!你管不着!”这下气得马老师脸色铁青,“好,好,为了不影响大家做作业,我现在不收拾你,课后到办公室处理你!”下课后马老师气消了,打消了“收拾牛刚”的念头。
   马老师和牛刚中午都在学校食堂就餐。这天就餐时,马老师和他班上六个学生围坐一张圆桌吃饭,牛刚即在其中。马老师边吃边谈,还说笑话,气氛显得特别亲切。饭吃完后马老师建议大家不要走,提出:“现在我们来开一个讨论会:课上能不能吃零食?”孩子们各抒己见。牛刚在这场讨论中终于认识到,吃零食不卫生,影响环境卫生,形象不雅观,影响课堂秩序等,他当场就向马老师道了歉。
    马老师利用圆桌就餐的机会教育牛刚,其实是一种“圆桌效应”。“圆桌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可能来源于圆桌会议。公元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是时,为避免席次的争议,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不分地位差别,人人平等。这种平等、对话协商的会议形式后来就延续下来,现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往往都采用圆桌会议形式。圆桌呈现出的柔和感和曲线美,很容易形成融洽的气氛,使与会者产生亲切的感觉,于是,有人把圆桌产生的这种效果称之为“圆桌效应”。
    依据“圆桌效应”,教师和学生要有平等的关系,不能师是师,生是生,相互之间界限分明。对待学生,教师必须放下的架子,尽量拉近与他们心理距离,将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更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心悦诚服。运用“圆桌效应”教育学生,不一定非要教师与学生找一张圆桌围坐,而是根据“圆桌会议”平等精神,要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再在其中师生进行平等交流,一般来说,这样的效果往往都是好的。不妨,我们都来学一学上例中马老师的做法,看看效果怎样。
      200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