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好教师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徐剑

    身为好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应该是很有经验,很有办法的。但在实际中常发现,有的好教师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常感到困惑。 好教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1. 对孩子关心不够。有的好教师公而忘私,只为奉献,不求索取,爱岗敬业,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对自己孩子关心不够,尤其是指导孩子学习,没有给予必要的帮助。如有一位小学教师,工作认真,教学扎实,其教学成绩每次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可他对儿子学习从不关心,儿子多次考试挂“红灯笼”,他也没有对其进行辅导。对这类教师的做法我们不提倡。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不管谁家的子女,都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理当都要教育好。所以,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也要教好自己的子女。
    2. 对孩子要求过高。与关心不够的情况相反,有的好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他们认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教好别人的孩子,更能教好自己的子女,于是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寄予过高期望值,强调学习要好于一般学生,连布置作业都要比别的学生多。不过这样一来,又造成了孩子学业负担过重,难以按要求实施。欲速则不达,过高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效果更差。所以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要合理,要求要适当,一定要考虑孩子实际接受能力。
    3. 对孩子缺乏耐心。有些教师也许是“双面性格”,对学生,总是有耐心,可对自己的孩子,却没了耐心。当孩子想与父母交流时,常常借口工作忙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和言语;当孩子稍有一些小问题时,一改面对学生时的“和风细雨”,变得简单暴躁,甚至做教师不敢做的“违禁”动作。这样就会让孩子对你失去信心,往往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结果教育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有一位小学教师,做班主任工作总是耐心细致,认真负责,没有学生不喜欢他。可他对自己的儿子却缺少一份耐心,只要儿子稍有一些小问题,就乱发脾气;儿子学习成绩差了,就来实施皮肉之苦,结果儿子就成了“后进生”。所以作为这类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有双重身份,对自己孩子也要和学生一样,多一点耐心,不能急噪,否则,如俗语所说,“医生不治自己的病”,到时就麻烦了。
    4. 对孩子不加约束。有的孩子自认为我爸爸或妈妈是老师,与其他学生不同,心里产生一种特殊化的感觉,由此有的孩子不受约束,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甚至个别的成了“好斗分子”。对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的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加以约束,强化教育。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绝不能有半点特殊化,否则对子女有害无益。
    5. 对孩子没有权威。对孩子缺失权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教师,在家里过分民主,什么事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的同孩子没大没小,嘻嘻哈哈,久而久之,孩子就看不起当教师的父母。又如有的教师在家里也谈学校问题,特别当着孩子面,随便议论某些教师和学生,使其知道了教育的策略和意图,这会给教育子女带来副作用,即便是再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孩子面前也就难以形成权威。
    6. 对孩子一个角色。社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人类种种活动犹如一幕幕“社会剧”,每个人都在“社会剧”中扮演着一种角色。由于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一个人往往要扮演好几种社会角色,如既是一个教师,又是一个父亲。这就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位置进行思考和行动,特别是要随着地点和时间的变化做好角色转换,以求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好教师不能做好角色转换,在家庭里,仍扮演的是教师角色,忘记了在孩子面前,应该是父亲或母亲。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把家庭当作小型学校,用学校一套做法教育孩子,肯定是不行的。孩子面前,终日为师,一个角色,在家里也将其作为学生,难以形成教育的亲和力,还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的失败。
    教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一定要以自己双重身分教育孩子,多反思自己,多跟孩子交流,多为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对孩子不能过高要求,注意各方面关心孩子;对孩子不能终日为师,要有耐心和细致;对孩子不能放任不管,也要有一定权威。好教师只要做到了这几点,相信同样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