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师脱离“六年之恙”

徐剑

    一个师范毕业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一定的适应期后,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授课经验,摸索出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也很显著,有的还被评上各个级别的“优质课”、“教坛新秀”。但当他们工作了六年之后,便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业务发展没有多大变化,教学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教师成长的“六年之恙”。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六年之恙”,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曾出现过这种现象。教师之所以出现“六年之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要求更是越来越高,教师面临巨大压力,加上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过了五六年,便耗尽了他们工作的士气和热情,导致职业倦怠, 难以进步。二是学校原因。一些工作了四五年的教师,因教学成绩显著,被领导赏识,成为骨干教师,开始涉及学校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影响了自己专业的成长。三是家庭原因。具有5年左右教龄的教师,陆续结婚,建立家庭,家务琐事和生活重担,自然牵绊着教师在工作上的进取。四是个人原因。造成“六年之恙”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努力不够,盲目自信,缺泛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教师不能更新理念和知识结构,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面对每一届新的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使自己的教学陷入老一套局面,于是教师成长水平只能原地踏步,较难提高。
    教师如何脱离“六年之恙”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四点很重要。
    第一,树立上进信心。当发现自己停滞在“六年之恙”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树立信心,面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压力,要积极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努力减轻思想负担。同时要注意不要一味抱怨环境,喟叹命运不公。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与其喟叹命运,不如奋发上进。
    第二,注重刷新知识。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及时刷新知识,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处于“六年之恙”的教师更要注重“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取得“源头活水”浇灌自己生命,激发成长活力。
    第三,克服定势思维。一个教师开始工作的五六年,进步很快,掌握了一定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当时又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以后随着学生的变化和课程的改革,不一定再有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仍依赖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就只能是无休无止的唠叨,机械的说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所以教师一定要克服定势思维,大胆创新,冲出“六年之恙”的怪圈。
    第四,用好周围资源。“三人行,必有师”,教师要善于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只要有心观察,你周围不同教师各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如有的教师知识底蕴厚实,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满足;有的教师教学激情十足,容易点燃学生心灵;有的教师态度如春风,善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的教师喜欢用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等等。教师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许某位教师的长处正是你苦苦寻找的突破“六年之恙”的钥匙。教师除了向同事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和家长学习,多跟各方面人学习,对走出“六年之恙”是有好处的。此外,要注意用好集体资源,积极参加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等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多与专家学者对话,也会得到不菲的收获。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也”。教师成长如何,关键在于“知困”“知强”,靠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才会迈出“六年之恙”。
    200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