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摈弃“死揪”的教学方式

 徐剑

    所谓“死揪”,即“苦教苦学”,把学生几乎全天地“看”在教室里,“灌”在课堂上,淹”在题海中,通过强灌、苦练和死记来提高学生所谓成绩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讳言,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投入了大量教学时间,下的功夫多,确实能够—时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尤其提高升学率,还能够给一些地方、学校或个人带来荣誉和利益。于是,目前很多学校不少教师仍热衷于采取“死揪”的方式。
   “死揪”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四种:
   1. “死讲” 。有些教师将灌输式教学极端化,在课堂上强灌死讲,一讲到底,唯恐讲之不周,授之不详,于是课文讲析过细,细大不捐,例题讲解太多,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教师讲解过甚,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了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
   2. “死问” 。死问是强灌的另一形式。有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教师通过提问把一些内容强塞进学生头脑里;有的教师喜欢搞“问答式分析”,桉课文的思想内容或根据例题的条件和结论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思考,随问随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名为“启发教学”,实为“满堂提灌”,取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岂能不低?
   3. “死练” 。“死揪”表现最多的是死练,大搞“题海战术”。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竟要学生做完 50 道题,学生课堂上没练完,只好课后接着做,草稿纸写了一大堆。过多的练习,并不是强化训练,因为练习多了,所练的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是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这种缺乏明确目的而盲目的大量练习,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4. “死记” 。“死揪”的策略就是“贝(背)多芬(分)”,即要多背,多背才会多得分。当然有些东西还是要记要背的,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确实要靠记忆,背诵与记忆仍是基本学习手段。但“死揪”的教师,却让学生“滥记”、“死记”,不该让学生记的内容也要学生记,如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期末考试作文得高分,每学期他竟要学生死背50篇范文。这种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是没有人文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死记过程中,没有乐趣,没有体验,没有情感,徒耗学生精力,摧残学生的身心,必须坚决反对。我们提倡的记忆就不是死记,学生应在背诵记忆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乐趣。
   “死揪”的危害性是明显的。它不但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更严重阻碍教学效益的提高。“死揪”投入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是最没有教学效率的。因为教师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无法开展“有效教学”,形成了“死揪一效率低一拼命死揪一效率更低”恶性循环,始终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现在应该到了彻底摈弃“死揪”的时候了。
   摈弃“死揪”,关键教师要做到四点:首先、对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多作点拨和提示,要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作一些现成结论。第二、对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要做到“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间,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当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第三、对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进行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应是灵活多样,变中求活,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第四、对记忆,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好内容,该记则记,无需记的就不要记,不要一味注重“贝(背)多芬(分)”。此外、要解决“讲解过甚”、“问答过滥”、“练习过重”、“记忆过多”的问题,还必须依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练习——让学生设计;学法——让学生归纳”。只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摈弃落后的教学方式。但愿我们今后的教学不再“死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