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揪”——有效教学的误区

    所谓“死揪”就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强灌猛塞、大量训练,最大限度地拉长学习时间来提高所谓学生成绩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讳言,“死揪”,确能提高学生一时的考试成绩。因为“死揪”拉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占用了大量的非学习时间,考试成绩自然会好些。但从教学效率上看,“死揪”是得不偿失的,是有效教学的一大误区 。

    首先,从教学成本上看,“死揪”是低效率的。虽从考试成绩看,“死揪”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果不一定有效率。因为教学效果不等于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教学效率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效率 = 教学成果 / 教学时间,其中教学成果包括学生考试成绩。如同样教学“勾股定理”,一个教师讲究效率只用了 2 课时,另一个教师采取“死揪”用了 4 课时,教完后检测学生对“勾股定理”掌握情况,前者均分 80 ,后者均分 90 。从效果上看,后者成绩显然好于前者,但计算两个教师的教学效率,后者效率只有前者的 56% ,一半多一点。教学效率也可以用另一个公式计算:教学效率 = 教学成绩 / 成本投入,成本投入主要包括时间和精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死揪”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学生考试成绩能提高一点,但成本投入与其比较更大,即在教学效率公式中,分母比分子增加更大,所以“死揪”教学效率是最差的。由于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死揪”上,无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学始终是低效率的,形成了“死揪一效率低一拼命死揪一效率更低”恶性循环,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其次,从部分学生上看,“死揪”不一定都有用。虽然“死揪”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用。一些学校一些班级平时拼命“死揪”,到考试时,总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一个初中数学女教师,在当地“死揪”是出名的,其教学方式主要采取“题海战术”,进行“强灌”和“苦练”。她把习题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分析去,生怕学生掌握不了,“一个例题,一堆习题,教师反来复去讲,学生大量多模仿”,一个知识点,竟要学生做完 上百道题,每次草稿纸都要写一大堆。尽管考试时她班上的成绩在学校同年级中是最好的,但也有 1/5 学生考得不太好,甚至也有不及格的。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没有参加“死揪”,但在考试时反而考得比用“死揪”学习的学生要好。如一所农村中学,所有初三班级都在“死揪”,其中初三( 2 )班上有一个学生,因身体原因,中考前在家休学了三个月,即使来校上学,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也很少做,然而他在中考中却获得了 682 分的高分,成为全校第三名。这说明,要让学生考试取高分,“死揪”不是唯一的途径。若采取“死揪”,教学中显然要做大量的无用功,学生跟教师吃无辜的苦,还不见得有多少效果。

     再次,从长远利益上看,“死揪”却是弊远远大于利,对学生危害多多。

    第一,“死揪”造成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因为“死揪”实际上是让学生过多进行反复操练式的学习,即教师布置过多作业,学生操练过度,同一种类型的题要做六到七遍,把学生训练到一见题不细看就能把答案全部写出来的地步。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基础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提高“问题解决”水平,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特别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而新课程要求的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水平,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培养潜能很有效果,可惜的是“死揪”不能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没能开掘学生应有的潜能,造成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实际中我们常见到一种现象:一个教师“死揪”了一年,考试成绩是上去了,到了第二年他不再教这个班,换了老师,如果换的老师不“死揪”,学生成绩很快就开始下滑。这说明“死揪”只能一时提高考试成绩,不会有长期效果。一位教研员曾在一个乡镇做过调查研究,证明了“死揪”不会有长期效果。该乡镇共有 8 所小学,其中有一所村小特别能“死揪”,学生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与作业厮磨,每周都要进行测试,每一道题都要轮流让学生“过筛”,确保不留“死角”。这样做当时确能提高考试成绩,连续 5 年,该校的毕业班平均成绩始终高于其它 7 所学校。 2000 年这个学校毕业班的数学平均成绩达到了 98.3 分,全班 43 名学生中就有 25 人是 100 分。当年其它学校毕业班的数学成绩最好的均分才 90.2 分,它比人家高 8 分。可是这些学生经历了 6 年中学学习参加高考,当年这所村小的学生,竟然无一名学生考入重点大学。虽说考不上大学未必不是人才,考上重点也未必是优秀人才,但这所学校与其它学校的学生 6 年间成绩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足以说明“死揪”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不顾学生今后发展,是典型的短期行为。

    第二,“死揪”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死揪”以考试论人才,以成绩论英雄,只看重学生考试科目的文化成绩,将时间只用来学习应试的知识和技能上,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考试书”,完全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淡化了学生思想教育,取消了社会实践活动,实验课一“简”再“减”,音体美劳等课程有名无实,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可能让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的不是素质型、创新型的人才,而只能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

    第三,“死揪”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在校—切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没有—点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自由探讨的空间,兴趣爱好无法表现,个性被抹杀,听不见歌声,看不到笑脸,朝气全无,这样学生个性特长显然得不到发展。

    第四,“死揪”更大的危害在于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揪”,占用了学生的大量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学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也没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体质低下,生理健康出现严重障碍。据有关人士调查,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二,其中小学生为 28% 、初中生为 60% 、高中生为 85% 。近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一些学校因应试教育,拼命“死揪”有一定的关系。“死揪”也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 70% 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 30% 的小学生和 70% 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死揪”加重了学习考试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都患上学习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孤独、苦恼、急躁、恐惧、迷惘等心理障碍。

     总之,“死揪”是没有效率的,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用,从学生长远发展看,“死揪”危害多多,现在到了彻底摈弃的时候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但愿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早一点走出“死揪”的误区。(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