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揪”不一定有效果

    所谓“死揪”就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死灌、死练、死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拉长学习时间来提高所谓学生成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揪”,读“jiū”,有些方言则念“qiǔ”。现在不少学校都把“死揪”看成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良方,曾有一位校长毫不掩讳自己的教育理念:“教不如揪,揪不如往死里揪”。其实,“死揪”不一定都有效果。
   “死灌”不一定有效。有人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学习成绩就能好一点。于是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采取“死灌”的方式,不断拼命地讲、讲、讲,唯恐讲之不周,授之不详。学生的任务就是听、看、抄,不能消化也得消化,实在消化不了,教师再讲,将学习的内容左一次右一次的不断重复。其实,这样的教学,不一定有效。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是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学生越不愿意动脑,教学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死练”不一定有效。一些教师“死揪”表现最多的是让学生“死练”,大搞“题海战术”。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竟要学生做完 50 道题,学生课堂上没练完,只好课后接着做,草稿纸写了一大堆。其实“死练”能提高考试成绩只能对一部分学生有作用,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实际中看到一些教师拼命“死揪”,让学生“死练”,到考试时,总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如有一个初中数学女教师特别能“死揪”,在当地是出名的,其教学方式主要采取“题海战术”,一种类型习题竟要学生做完 上百道题。尽管考试时她班上的成绩在学校同年级中是最好的,但也有1/5学生考得不太好,甚至也有不及格的。
    “死补”不一定有效。所谓“死补”,即没完没了的加班加点,进行补课,这是部分学校用来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有的学校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内,“灌”在课堂上,“淹”在题海里。学生每天要上12节课以上,晚自习也在补课,一个月只让学生放一天假。其实“死补”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实际中常看到有的学生并没有参加什么补课,但在考试时反而考得比参加补课的学生要好。如一所农村中学,所有初三班级都利用双休日补课,其中初三(2)班上有一个学生,因身体原因,中考前在家休学了三个月,即使来校上学,也不参加补课,晚自习也不上,而他在中考中却获得了682分的高分,成为全校第三名。
     实践已证明,要让学生考试取高分,“死揪”不是唯一的途径。若采取“死揪”,教学中显然要做大量的无用功,让学生跟教师吃无辜的苦,还不见得有多少效果。有人对“死揪”老师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无效劳动要占60%以上,这一调查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我们认为“死揪”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退一步说,即使是“死揪”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效果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更包括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更何况现在考试也在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上导引。“死揪”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往往无后劲,日后也难有作为。总之,“死揪”不一定有效果,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但愿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再“死揪”。(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