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
最近曾在人民网上读了中科院院士王绶绾的一篇文章《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文章认为中华大地上之所以出不了诺贝尔奖,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一是顽固的“应试教育”,培养了角逐分数的学生;二是非学术因素干扰,造成与国外学术环境上的差距。笔者完全支持王绶绾院士的观点,应试教育确实出不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不是一般的科学奖,是奖励那些在科学领域有创建,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这需要较高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教育来培养。在诺贝尔奖获得较多的国家中,其教育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大家知道,美国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他们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共有2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奖大户?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伊·格劳伯对此认为:“教育体制和理念是关键。”事实正是这样,美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课堂学习,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问题,对权威敢干置疑,不迷信现成知识;考试形式多样化,最主要方式是写论文。从小学开始,学生考试不需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但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靠独立思考建立自己观点。美国的考试也有“指挥棒”作用,其指向是引导学生建立创新理念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鼓励学生向“书呆子”方向发展。
反观我们的教育,确实跟人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实施新课程多年了,有关部门和人士也不断呼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直至现在不少学校仍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实实在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表面为“指导”,实际为“灌输”,即去诱导学生被动接受前人的,书上的,现成的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去怀疑 ,去探索,去观察,去验证。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以考试为目标,“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基本不考创新的东西,其题目除了分析题外,一律是死记硬背;写论文的比较少,即使考试分析题所占的比例也很低。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学生不停的背,背,背!写,写,写!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显然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试教育只是培养了会考试的学生,如王绶绾院士所说的: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虽然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奥林匹克大赛上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很难说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行,更难说他们会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凡诺贝尔获得者,其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他们都很严谨,具有坚持不懈的科学作风。如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早在1982年,就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执著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因而他们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当然也靠教育来培养。但应试教育很难让人按耐住自己驿动的心,守住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无法培养像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这种执著的科学精神。
应试教育坏在“应试”。如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仍过于关注分数,关注结果,而这样 已造成各种短视行为,滋长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地膨胀。不少学校急功近利,认为只要提搞升学率,就能上升学校地位;教师为考试而工作,不少人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认为只要以此为捷径可以提高学生分数,而不愿意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即使写了几篇论文,一些教师也只是为了眼前利益,如评职称等;学生、家长更是注重分数,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对付考试,角逐分数。到了大学,成了本科生、研究生,虽然考试不是太紧张,但“论文挂帅”的驱动力,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还是急功近利,为了职称,还要忙着到处发论文。由于“浮躁心理”,不少论文质量不高,有的甚至拿钱发表,这类论文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这就是王绶绾院士所说的“非学术因素”干扰。
应试教育肯定出不了诺贝尔奖,它既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又滋长了人的“浮躁心理”,无法培养严谨的,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我们要缩短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必须革除压制人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