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偏才”教育

  徐剑

     不久前,听一位班主任介绍,她所教的班上有一名男生,正才不足、偏才有余,数学语文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他却有一个绝技——捏泥人,照书上插图捏的狼和山羊,猴子和玉米,一个个栩栩如生,还捏过秦始皇,孔子等古代人物都挺像。笔者后来了解到这位学生头脑并不笨,偏爱手工泥塑,只是在学习某些文化课上“不上路”,考试成绩上不去,确实是一个“偏才”,不过“偏才”也是才。

     记得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他们的素质条件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各有自己的个性,因而能力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人天生能说会道,有人表演出神入化,有人对某一行道特别钟情,有人手工制作超群绝伦,有人在这方面可能不太行,而在另一方面却非常突出。如“少女作家”张天天,尽管在初二期末考试理科成绩不理想,但她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不到 16 岁就发表了长篇小说《真心英雄》, 6 次再版销售一空而轰动文坛。中国作协在北京专门为她召开作品研讨会。此外还有文学“偏才”韩寒,电脑“偏才”满舟,都是这样可贵的人才。

    “偏才”是人才,社会发展需要“偏才”,因为今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的是众多的偏向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的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偏才”教育,注重对“偏才”关心和培养。然而以往只强化“通才”教育,却忽视了“偏才”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平均发展”,对考试课程希望学生门门都要好。但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各科成绩不一定全是优,往往只要在一两个方面拨尖,就是不错的。为此我们要实行“偏才”教育,应把握好下列两点:

     首先、扬“偏才”之长。即为“偏才”生提供适当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特长。古今中外有不少“偏才”,后来之所以做出了伟大成就,正是有人指导他们发展特长分不开的。例如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老师说他笨,没出息。而他的母亲根据他爱搞小实验、小发明的特点,单独指导他,让他多做实验,使他的特长得以发展,后来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又如达尔文中学时抽象思维能力差,但观察能力却很强,老师就利用他这一“偏才”,为他提供生物实验条件,使他日后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再如我国学者吴晗上中学时数学几次考试不及格,当时老师并没有责怪他,而发现他是一个历史“偏才”,就注意朝这方面指导他,他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其次、补“偏才”之短。考虑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偏才”生往往是对一些文化课程学不好,如果偏废太大,像上面说的那位偏爱捏泥人的学生,语文数学都不及格也是不行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要进行学科上“补差”,帮助他们克服短处,使他们在某些学科达到及格水平就可以了。

     对“偏才”既要扬长,又要补短,比较起来扬长更重要。有一个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用木板做的木桶,若有一块木板短于其他木板,那么这个桶只能容纳到短木板上沿的这部分体积。”但如若把木桶斜放,所容纳的体积就大了。对“偏才”生也是一样,尽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他们就一定会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  

                                                     写于20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