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无需转化

      徐剑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转化后进生”当作考核教师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报纸刊物以及经验交流中,也常有“转化”事例的介绍。然而这种针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实际中并没有多少意义。

    首先,这种转化工作是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相左于素质教育。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考试分数低的学生。转化后进生的目的,就是要这些学生提高考试分数;转化的手段就是让后进生针对考试范围的内容死记硬背,采取“贝多芬”(多背多得分)的方法。显然这样做,可以使后进生在某次考试能增加一点分数,但无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今大家都在喊: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而这种以分数为转化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

    其次,这种转化对后进生是强人所难。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各有自己的个性,强行转化后进生,完全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只是在个别文化课学习上较差,其他方面不一定“后进”。如有一个数学后进生,手工制作超群绝伦,捏出的泥人栩栩如生,还喜欢表演节目,表演得出神入化。他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试仅能得及格。对这样的学生,你硬是转化他,要他考个八九十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因为学数学对他来说是一种苦不堪言的负担,再说他数学学不好,并不妨碍他日后成为一名雕塑家或其他艺术家。我国学者吴晗上中学时也是一名数学后进生,几次考试得零分,当时老师在数学上并没有强行转化他。因吴晗喜欢历史,老师就注重培养他的历史兴趣,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可见对后进生要因材施教,与其刻意弥补他们在某个学科学习上的不足,不如扬长避短,发展他们的特长,让后进生自由、独立、健康的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所在。

     再次、这种转化对教师是得不尝失。由于转化后进生是考核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就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学科补差工作。对于一项同样的学习内容,一般学生靠课堂上教学基本就能掌握,后进生则不行,课后必须进行个别辅导才能掌握。如果后进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又缺乏学习这门课的能力,教师仅辅导一次还不行,必须辅导两次、三次以及多次,反复强化才能解决问题。这种耗时耗精力的苦差事,几乎占去   教师上课以外的所有时间,也许这样后进生在考试时也能多考个十分八分,但即使这次多考十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如放松了“补差”,到了下一次考试分数又下降了。可见为了后进生的几分成绩,教师花了那么多的功夫,实在是得不偿失。当然对后进生也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就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考虑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校开设的不少课程,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后进生往往是对一些文化课程学习“不上路”。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太差也是不行的,教师对后进生在必要的学科上该“补差”的还要“补差”。不过时间不能用得过多,只要他们在某些学科上达到及格水平就可以了。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用于研究后进生,探讨如何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转化后进生仅仅局限于分数,那我们宁可说:后进生无需转化。

                                                 写于2002年9月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