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生“坐着吞桃子”

徐剑        

   一位教师教一道应用题:“星光电视机厂计划 30 天制造 540 台电视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20 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只用多少天?”。教师提出一连串问题:计划 30 天要制造多少台电视机?每天计划制造多少台?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多少台?“照这样计算”是照计划计算还是照实际计算?原定生产任务是多少台?那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呢?学生随着问题一步步答下去就得到了答案。这样教学是比较省力的,全然不费什么力气,教学任务也似乎圆满完成。          

   然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带动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过“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学生必须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即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去摘树上的桃子”。按上面那位教师的教法,正是缺乏一定难度和深度,把应用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形成一连串的简单的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深入思考,就可以直接知道解题步骤和答案。结果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样做,教师并没有起指导作用,只是代替学生分析问题,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坐着吞桃子”。       

   “让学生坐着吞桃子”是一种“跟在发展的尾巴后面走”的教学。由于它使学生取消思维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可能丧失“跳一跳摘桃子”的能力。赞科夫认为:学生的能力也像肌肉一样,需要适当的负担使他得到锻炼,否则它就会萎缩退化。因此教学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难度,以促进能力发展,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克服困难,独立探求。以上例而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可以提问学生,题中讲了两个已知条件,即计划每天制造的台数与实际每天制造的台数能不能直接发生计算关系?为什么?根据题目要求,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照这样计算”“这样”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么,要求完成原定的生产任务要用几天,它的关键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探索的能力。总之,别让学生坐着吞桃子,要着重培养学生“跳一跳”的能力。                                                                                                        

                                     写于20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