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        

     一位历史教师上学期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索然无味。新学期决心改变教学方法,收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第一节课教学“鸦片战争”,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用了 20 分钟的时间,讲述了“道光帝怒笞洋鬼子”的故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节课作业上有一道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课本内容,学生不难知道,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来骚扰和侵略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然而有一半的学生都没有这样解答,很多学生的答案源于老师课堂上讲的故事,其中有位学生这样答道:“在 1840 年,有一个英国大使来访中国,朝见道光皇帝时没有按中国礼节下跪,被打得臭死。这惹恼人家英国,于是他们远渡重洋,用枪炮来报仇。”批改作业时,连这位老师自己也感到愕然好笑。       

    教学必须把握好教材,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诚然,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可以讲少许故事,适当增补一些课外材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若在无需增添的地方硬去增添,不该讲的故事也要去讲,只需要二分钟的内容却用了 20 分钟的时间,这就不可取了。像上述那位教师大肆渲染细微末节,津津乐道奇闻轶事,不着边际卖弄介绍,结果喧宾夺主节外生枝。学生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误把黄金当废钢”,直接影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实施与完成。    

    联想到厨师烹调,精心选主料,合理放佐料,炒出的菜清爽可口、鲜美无比。不会烹饪的人,往往是下佐料不当,不是少就是多,炒的菜或淡或咸、或苦或辣,或是其他味道。教学如炒菜一样,必须适合学生的口味,有时确实要助味,就要用“佐料”。这个“佐料”就是教师增添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外资料,其作用是给学生调味。调味不宜过轻过重,必须要适度,还要看准时机,掌握火候。上述那位教师以前教学不放“佐料”,学生索然无味,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佐料”放得过多,以致学生误把“佐料”当“主食”,偏离了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师也要向高明的厨师烹调美味佳肴那样,认真考究教学的“主料”和“佐料”,掌握熟练的调味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既能把握重点,又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写于2001年3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