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藏笔”   

徐剑  

       

 一次,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了一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他老人家依题作画。白石老人只以极简括的笔墨勾出山溪和顺溪水游出的一群小蝌蚪,却没有青蛙。蛙在何处?这就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既然看到了小蝌蚪,就一定能找到蛙鸣的。显然,这里作者简约切题,采用了一种“藏笔”的艺术,以露见藏,藏为露显。这幅画如果不这样构思,直接画一群青蛙在山泉边,鼓腮帮子瞠目鸣叫,读者的思维活动也就不怎么活跃了,甚至还会感到兴味索然。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向白石老人作画那样,讲究点“藏笔”艺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启发学生多思考。课堂上,教师不必刻意求精,适当采用一点“粗放”教法:有些内容尽量讲得少些、粗些,故意留下一片空白,让学生自运智力去填补;有些内容要“藏”起来不讲,叫学生自求解决,解决不了,教师再点拨和提示。但要注意引而不发,不能和盘托出,要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作一些现成结论。高明的教师上课总喜欢“藏笔”,讲究含蓄,巧寓藏机,做到“含之不尽意见于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钱梦龙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文章中有这么一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他要检查学生是否懂得“孀妻”和“遗男”的意思,不是按通常直来直去问学生,什么叫孀妻,什么叫遗男,而是把“孀妻”、“遗男”“藏”起来,故意让问题拐个弯:“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他去吗?”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想一下,恍然大悟:这孩子没有爸爸,母亲是寡妇,自己是孤儿。这种言此意彼的含蓄教学,如像白石老人作的那幅画那样:“画在蝌蚪,意在蛙鸣”,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的艺术效果。      

   遗憾的是,目前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藏笔”太少,“露笔”太多。教语文的讲析课文,总是细大不捐、面面俱到;提出一个问题全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启发性;解决一个问题,喜欢“嚼”得细而烂,死抠所谓的标准答案。教数学的,总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分析去,生怕学生不懂。“一个例题,一类习题,教师反复讲,学生多模仿”,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是死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会在实际中应用。这种“露笔”教学,我们坚决反对。但愿一些教师从白石老人的画中得到启示,学点“藏笔”艺术,搞一点含蓄教学,课堂上保证给学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间余地。

             写于2000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