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冲开水底天

徐剑         

     相传苏小妹新婚之夜,以“闭门推出窗前月”为上联,要新郎秦少游对其下联,否则不许入洞房。少游急切思之,未有好对。当他站在庭中一个花缸旁,望水苦思的时候,东坡掷一石块于缸中,“     ”的一声水响,少游顿悟,“投石冲开水底天”,喜不自禁,忙入洞房向新娘“交差”。苏东坡的点拨实在恰到好处,没有他的投石暗示,新郎未必能立即对出佳对。如果东坡不这样做,而是把自己想好的佳对直接告诉少游,这样新郎也可以向新娘“交差”,但不会享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遇到类似的情形。一个问题或一道习题尽管设计得很好,但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性急的老师只好“自拉自唱”地说出答案。如果教师象苏东坡那样“投石”点拨,让学生领悟感知,教学效果远远大于教师自问自答,并且学生思路突然接通,还会得到成功的愉快体验。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复习“比的基本性质”,向学生提问:“ 3 7 这个比的前项加上 6 ,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由于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见状就投了一个“石块”:“比的前项加上 6 9 ,就是把比的前项乘以几?”这一点化,学生茅塞顿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就好解决这个问题。”又例如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兄弟俩人,从家到工厂,哥哥步行要 40 分钟,弟弟步行要 30 分钟,如果哥哥离家五分钟后弟弟再出发,要走几分钟后才能追上哥哥?”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 5/40 ÷  (   1/30     1/40     =15 (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其他方法巧解,学生苦思着,而得不到思路。于是教师趁着火候投下点化的“石块”:“哥哥先离家 5 分钟,而又比弟晚到几分钟?弟弟追上哥哥时,应在行车途中的哪一点?”学生顿悟了:应在行途的中点。于是,用  30  ÷ 2 = 15 (分钟),就这么简单!学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可见教师投下的“石块”作用非同一般,它启发学生如何选择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愉快教学中,这种投石点化的教学艺术是值得提倡的。

                                               写于200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