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己的书”
徐剑
现在不少人喜欢买书、藏书。但藏书的人不都是读书的人。我有位朋友家里藏书两千册,但他从来没有认真去读一本书,他把书有的积压在箱子里“睡大觉”;有的捆放在床底下“吃灰尘”;更多的书摆放在书橱里,作为房间摆放的“装饰品”。真像华君武所作的一幅漫画那样:“有书不读,不如画个大书橱”。
有书不读,书不能算属于“自己的书”。
明代《泽山杂记》记载:一次,御史大夫景清向他的朋友借了一部书,并许诺次日归还,哪知第二天朋友来取书,景清矢口否认,于是两人打了官司:景清当即背诵出全书的内容,而朋友只知书名。最后此书判给了景清,过了一段时间,景清还是将书还给了朋友。显然,景清并非想占朋友的书,他的本意是想告诫朋友:有书不读,等于没有书,只有读过并懂了的书,才算真正是“自己的书”。
民谚说的好:“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家里柴火多少与离山的远近不一定相关。同理,属于你“自己的书”有多少与家里藏书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关。事实上有的人尽管藏书甚多,然而知识却很;有的人虽然租书借读,日后反而“学富五车”。对此,清代袁枚写过著名文章《黄生借书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见解,认为“非借之书”,“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日后等将来,将来等日后,不知哪年哪月哪日读到它,书尽管长期放在你家里,不为你所用,还是“别人的书”。相反,借来的书,“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老是担心人家逼着要回去,因而就马上阅读,抓紧领会,将书中的内容迅速转化为你的知识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书也就成了“自己的书“。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否定家里藏书的作用,不是说要获取”自己的书“非借书不可。藏书多,固然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关键是“有书就要赶紧读”。鲁迅先生生前喜欢买书,藏书,但他更喜欢读书,每当买回新书后,总是见缝插针,抓紧阅读,努力使书成为“自己的书”。我们今天读书治学也应该像以鲁迅先生为光辉楷模。
在当前读书活动中,我愿与大家共勉,不管家里有无藏书,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书”。